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56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作者简介
魏泓(Susan Whitfield),曾任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简称IDP)负责人,现为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过去三十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艺术、宗教、物质和文化,著有《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Life along 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Aurel Stein on the Silk Road)等作品。
目录
致 谢
引 言
第一章 草原耳环
第二章 希腊式玻璃碗
第三章 贵霜钱币窖藏
第四章 阿姆鲁克·达拉佛塔
第五章 巴克特里亚壶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第七章 蓝色《古兰经》
第八章 拜占庭猎人丝绸
第九章 中国历日
第十章 不为人知的奴隶
注 释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书评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jia范例。——《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试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认为铜镜独立起源于中原的商(殷)文化。经过仔细的研究,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铜镜是从中亚传至中原的。“在这一经过修正的观点中,张莉提出草原和中原之间存在两条早期的路线。第一条路线,以河西走廊上的齐家文化(约前2200一前1700)为媒介。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中国西北部,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铜镜从中亚北部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 Bactrian- 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向北传至阿尔泰,然后向南沿着古弱水(今黑河)到达其在祁连山的源头。祁连山形成了河西走廊的南界,样式和工艺就从这里传入二里头文化(约前1900前1500),即今天的洛阳附近,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
在二里头文化中晚期,一条新的传播路线出现了,张莉认为它取代了弱水路线。这条路线被称作“北方地带”,范围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及其以东、以南的周边地区。贺兰山将这条路线与弱水路线分割开来,张莉进而认为中原与河西走廊这一周文化(前1046一前256)的发源地在此时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她注意到,其他文化通过北方地带横穿草原地区,然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见于该路线上的墓葬出土物,也可以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器物(即商代青铜器)中看到,同时商墓中也有来自草原的器物。然而,铜镜在此时的中原地区消失了,直到商文化之后的周文化时期重新出现,并且很可能又一次由草原传入,但这次的风格与之前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的模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只有一条路线,传播及其影响的范围是在不断变化的。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