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47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好兵帅克历险记》
内容简介
《好兵帅克历险记》是哈谢克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传世讽刺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以武力奴役捷克民族,迫使捷克人去充当战争的炮灰。出于劣势的捷克民族不得不采用令统治者无可奈何的绝妙办法进行抵抗。小说的主人公帅克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人物:他激励“效忠”统治者,总是一本正经地执行上级的命令,然而他又能每次都把事情搞砸,搅得鸡犬不宁。他越忠顺地执行命令,闹出的乱子就越大,暴露出统治者的命令本身就是虚伪荒唐、破绽百出。小说讲述了帅克从应征入伍到开赴前线的种种遭遇,以嬉笑怒骂的手法,揭露了奥匈帝国的残暴腐朽与昏庸无能。
作者简介
雅·哈谢克 (1883—1923)
捷克作家。自幼家贫,少年丧父。成年后游历全国各地,广泛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参加革命,加入苏联红军和布尔什维克。1920年返回捷克,1923年因病逝世。
译者
星灿(1937—),原名刘星灿,湖南湘乡人。1954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学习语言文学,1960年回国。先后在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北京外国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主要译作有《好兵帅克历险记》、《捷克斯洛伐克文学简史》、诗集《紫罗兰》及赫拉巴尔的作品。
精彩书评
星灿译《好兵帅克历险记》是史上第一个从捷克语翻译的汉语译本,同时是史上*一的汉语全译本和原文译本。
美国批评家布洛克:“《好兵帅克》的幽默手法可以同*伟大的古典作品相媲美”。
主人公帅克被欧洲批评家拿来与十六世纪拉伯雷的卡冈都亚和塞万提斯的堂·吉坷德相提并论。
目录
目次
译本序
作者序
第一卷在后方
第一章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第二章好兵帅克在警察局里
第三章帅克在法医面前
第四章帅克被赶出疯人院
第五章帅克在萨尔莫瓦街上的警察所里
第六章帅克冲出迷魂阵又回家了
第七章帅克从军
第八章帅克成了装病逃避兵役犯
第九章帅克在警备司令部拘留所里
第十章帅克当了团队随军神父的勤务兵
第十一章帅克陪随军神父去做战地弥撒
第十二章一场有关宗教的辩论
第十三章帅克去为别人举行终傅仪式
第十四章帅克当了卢卡什上尉的勤务兵
第十五章灾祸临头
第一卷《在后方》跋
第二卷在前线
第一章帅克在火车上的厄运
第二章帅克远征布杰约维策
第三章帅克在基拉利希达的奇遇
第四章苦难重重
第五章从利塔河畔摩斯特到索卡尔
第三卷光荣的败北
第一章在匈牙利大地上行进
第二章在布达佩斯
第三章从豪特万到加里西亚边境
第四章开步走
第四卷光荣败北续篇
第一章帅克在俄国俘虏队里
第二章刑前祝祷
第三章帅克重返先遣连
附录
我是怎样为帅克作插图的
精彩书摘
“他们就这样把我们的斐迪南斐迪南(1863—1914),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一世的侄儿,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与其妻于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萨拉热窝被暗杀。此事就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给杀了。”女用人对帅克说。几年前,当帅克被军医审查委员会*终宣布为白痴时,他退了伍,从此以贩狗营生,替七丑八怪的杂种狗伪造纯正血统证书。
除了这档子活计外,他还患着风湿症,这时正用樟脑油搓揉膝盖。
“哪个斐迪南呀,米勒太太?”帅克问道,一边继续揉着他的膝盖,“我认识两个斐迪南,一个是给杂货铺老板普鲁什当伙计的,有一次他错把一瓶生发油喝了下去;另外我还认识一个斐迪南·柯柯什卡,他是个捡狗屎的。这两个全死掉都没啥可惜的。”
“不,先生,死的可是斐迪南大公呀。就是住在科诺皮什捷斐迪南大公在捷克的城堡。的那一位,又胖又虔诚的那一位呀……”
“天哪!”帅克惊叫了一声,“这可是妙啊!大公这事儿是在哪儿发生的呢?”
“是在萨拉热窝干掉他的。您知道,还是用的左轮手枪哩,当时他正带着他那位大公夫人坐小轿车路过那儿。”
“你瞧他有多气派!米勒太太,坐的是小轿车哩。当然哪,也只有像他那样的大老爷才坐得上啊。可他准没料到,坐小轿车兜风,会不得好死。还是在萨拉热窝哩,这不是在波斯尼亚省吗,米勒太太?大概是土耳其人干的吧?本来嘛,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把他们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一九○八年,奥匈帝国吞并了这两个地方。抢过来。这下子,你瞧闹到个啥结果?米勒太太,这位大公果不然上西天了吧!他受了好半天罪才断气吧?”
“大公当场就断气了,先生。谁都知道,左轮手枪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前不久在我们努斯列也有位先生拿着左轮寻开心来着,结果把全家人都给崩了。门房上楼去看谁在四楼放枪,也给打死了。”
“有一种左轮,米勒太太,你就是急疯了也打不响,这种玩意儿还真不少哩!可是他们买来打大公的那杆枪准会强得多。我敢跟你打赌,米勒太太,干掉大公的那个人,那天肯定穿得很讲究。明摆着的,开枪打死一位大公,这可是非常之难哪!这可不像流浪汉朝守林官打冷枪那么容易,关键在怎么挨近他。像那样的大人物,你穿得破破烂烂就休想挨近他。你得戴上一顶高筒礼帽,要不你还没下手,警察早把你给逮住了。”
“我听说刺客有一帮子人哩,先生。”
“当然啰,米勒太太,”帅克说,正好按摩完他的膝盖。“要是你,比方说吧,想干掉一个大公或皇帝什么的,你也得找些人合计合计呀,人多智广嘛。这个人出个点子,那个人添条妙计,那就像我们的国歌上说的:‘事业定必成功。’出自旧奥地利国歌。该歌由约瑟夫·海丁(1732—1809)于一七九七年谱曲。要紧的是,你得瞅准那位大人物的车子经过的那一刹那。就好比,你还记得当年用锉刀捅死我们的伊丽莎白皇后的鲁谢尼先生吧?当时他还和她一块儿散着步哩。人心隔肚皮啊!这件事发生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个皇后随便出来散步了。嘿,摊上这号事的大人物还会很多的。你等着瞧吧,米勒太太,沙皇和他的皇后也会有这一天的。他们既然已经拿皇叔斐迪南大公为奥皇的侄子,帅克把他误当了“皇叔”。开了刀,也许——但愿上帝保佑别这样,也许连我辈小民的皇上也在数难逃。这位老先生的仇人可不少哪,比斐迪南的还要多。正像前不久有位老兄在酒店里说的:‘迟早有一天这些当皇帝的一个个都得被干掉,就连他们的国家监察院也救不了他们的老命。’这位老兄喝了酒付不出账来,酒店老板不得不叫警察来抓他。他扇了老板一耳刮子,又给了警察两巴掌。后来他们把他装上囚车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在布拉格常用有栏栅的手推车(囚车)将醉汉押往警察所。押走了,叫他知道点厉害。米勒太太,你不知道,如今新鲜事儿可多着啦!这一回对奥地利来说可又是一个损失。想当初,在我服役的那时节,咱们那儿有个步兵,开枪打死了个大尉。他拿着一支上了膛的步枪闯进了办公室。办公室的人叫他别在那儿闲逛,可他还是逛他的,说是要找大尉谈话。大尉一出来就宣布禁止他出营房。他端起枪,叭的一声朝大尉的胸膛开了一枪,子弹从大尉的后背穿出来,还把办公室弄得乱七八糟:墨水瓶打翻了,墨水在那些公文上淌得一塌糊涂。”
“那个当兵的后来怎么样啦?”过了一会儿,当帅克已穿上外衣时,米勒太太问道。
“拿根裤带吊死啦,”帅克边刷着礼帽边回答说,“那根裤带不是他自己的,是从禁闭室的看守那儿借来的。他借口说他的裤子老爱掉。你说他还用等着人家来枪毙他吗,米勒太太?你知道,谁赶上这档子事儿都得脑袋搬家!看守为这事儿丢了饭碗不说,还给判了六个月的徒刑,不过他没坐满六个月就逃到瑞士去了。现在在那儿的一座教堂里当传教士。如今世界上的老实人不多了,米勒太太。我想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也准是把那个枪杀他的人看错了。他准是看到那人对他满口甜言蜜语,就以为这是个好人,结果反让这位老兄把他干掉了。他们朝他身上开了一枪还是几枪?”
“报上说,先生,大公的身子给打得净是筛子眼儿。刺客把子弹全打光了。”
“干得真痛快,干净利索,米勒太太。要是我去干那号子事儿,就得买支勃朗宁。这种手枪看上去像个玩具,可是只消两分钟,就可以连胖子带瘦子打死他二十个大公。不过,你别对旁人说,米勒太太,胖大公总比瘦大公好打些。你还记得葡萄牙人是怎么打死他们的国王的吗葡萄牙国王查理一世于一九○八年二月在里斯本被刺;该国王是以奇胖出名的。?那国王就是个胖家伙。你自己也知道,当国王的不会有瘦子。好啦,我该去‘杯杯满’酒家走一趟啦。要是有人来取那只我已经收了定钱的小狗,你就告诉他:我把它放在乡下养狗场里,前不久刚给它剪齐了耳朵,耳朵长好之前,不能把它领出去,要不会伤风的。你把钥匙交给咱们楼的门房吧。”
“杯杯满”酒家里只坐着一位顾客。他是警察局的密探,叫布雷特施奈德。酒店老板巴里维茨在一旁洗碟子。布雷特施奈德想方设法要和他谈点正经事儿,可是总没谈起来。
巴里维茨是个有名的粗人,他每说一句话都得带上个“屁”呀“屎”呀一类的脏话;可是他满肚子墨水,见了谁都要劝人家读一读雨果描述拿破仑的书里的末一章,也就是老近卫军在滑铁卢战役中给英国人的后答复那一段。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在《悲惨世界》一书中,描写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战役时,写到法国将军康布栾纳以“屎!”一词来回答英军的劝降。在这里,巴里维茨为自己的谈吐粗俗寻找根据。
“今年夏天真不错呀!”布雷特施奈德开始谈正经事儿。
“不错顶个屁!”巴里维茨回答说,一面把碟子放进橱柜里。
“他们在萨拉热窝可给我们干了桩好事啊!”布雷特施奈德抱着一线希望接上一句。
“在哪个‘萨拉热窝’?”巴里维茨反问道,“是在努赛尔酒店吧?那儿每天都有人干架,都出了名啦。”
“不,是波斯尼亚省的那个萨拉热窝,掌柜先生。那儿有人把斐迪南大公打死了。对这件事,您有什么看法?”
“我可不管这些鸟事。谁想要我过问这类事,那就请他来吻一下我的屁股吧!”巴里维茨谨慎地回答,一面点着他的烟斗,“如今这世道,谁要是跟他妈的这种事沾上了边,那就等于找死。我是买卖人,顾客进来要杯啤酒,我就给他倒杯啤酒。什么萨拉热窝,什么政治,或者死了个什么大公,跟我们屁相干!谁要管这些鸟事,就只有到庞克拉茨布拉格一所大监狱设在这里。去蹲班房。”
布雷特施奈德不吭声了,他失望地看了一下空无一人的酒店。
前言/序言
译本序
二十世纪初期,从自由竞争走上垄断道路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出现了频繁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厄运,转嫁困难,终于以斐迪南大公被刺为导火线,于一九一四年发动了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
捷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正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传世讽刺杰作《好兵帅克历险记》(以下简称《好兵帅克》)。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遭遇及他周围各类人物的活动,以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好兵帅克》一问世(1921—1923),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主人公帅克不仅在他的祖国成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人人喜爱的人物;在国外,《好兵帅克》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斯诺拿它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较。法国小说家布洛克说:“《好兵帅克》是当今*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假如捷克斯洛伐克只产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她对人类就作了不朽的贡献。”(法)布洛克,《帅克征服了世界》,赫拉台茨·克拉洛维出版社,1983年,第98页。
一
一八八三年四月三十日,哈谢克诞生在布拉格一位中学教员的家庭。刚满十三岁就死了父亲,跟随寡母过着清寒的日子,小小的年纪便不得不辍学到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后来虽然结业于商业学校,在银行里谋到一个小职员的位子,可不到几个月就被解雇了,从此终其一生,再也未能找到一个稳定的职业,仅仅靠微薄的稿费收入勉强糊口。
贫困的生活和烦人的小市民环境使哈谢克喘不过气来,他怀着渴望自由与探险求知的欲望冲出了这个使他窒息的环境,投身于大自然中。他身无分文徒步而行,用他自己的话说,实际上是“沿途乞讨”,一次又一次漫游祖国大地,甚至中欧各国。这样的流浪虽然招致警察的干涉、拘留,却使他了解到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为他一生的创作提供了取用不竭的智慧和营养。旅途中所见社会不平,国家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使这个敏感而善于观察思考的青年人痛恨欺压捷克民族的奥匈帝国皇族、日耳曼官吏以及他称之为“投敌分子”的捷克人中的假洋鬼子。当他还只有十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布拉格举行的暴动。据他自己后来在《捷克人》杂志上发表的回忆录中说:他扯下了戒严令和象征着奥地利权力的鹰头徽章,砸烂了皇家办公楼的窗户,并参加了烧毁一个德国人家的墙栅的行动。他因为闹事、和警官发生冲突、参加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游行示威而多次被抓进警察局监狱。哈谢克根本不在乎,还恶作剧地去找他们逗趣:或假装跳河自杀而被巡警送进疯人院;或冒称来自基辅的莫斯科人,让警察误将他当作间谍而虚惊一场。
除了流浪、闹事、和警察老爷们过不去之外,他还经常去布拉格的小酒家、小饭馆,扎到大城市的底层人民之中,并以他特有的出色口才和乐观幽默的天性给他们讲述各种趣闻轶事,无情地嘲笑奥匈帝国的官僚机构、资产阶级政客和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一九一一年帝国大选时,哈谢克干脆组织了一个名称奇特的所谓“在合法范围内的温和进步党”,他自任主席,作为议员竞选人,打着效忠的旗号到各种大小会上发表演说,公开嘲笑这个腐败的社会制度和政客们。帝国老爷们对哈谢克的这一切“越轨行为”十分恼火,对他战斗的文学创作活动则更是切齿痛恨。
哈谢克从十八岁起就开始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游记小品,在他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中,写了一千二百余篇短篇小说与游记,对帝国社会各类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一九一一年,在哈谢克的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好兵帅克的形象。有一次,他以“在合法范围内的温和进步党”主席的身份在一家饭馆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带着一副忠顺公民的表情,辛辣地嘲笑了奥匈帝国腐朽王朝,由此而产生了要用同一手法来嘲笑帝国军队的念头。几天之后,以帅克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便在拉达主办的《漫画》杂志上发表了。
一九一五年,哈谢克应征入伍,编在第九十一兵团,即本书描写的主人公帅克所在的那个兵团。三营营长扎格纳、十一连连长卢卡什、军需上士万尼克等人物后来都在《好兵帅克》中出现了。同年六月,哈谢克和卢卡什的勤务兵一起失踪,“自愿被俘”,逃到俄国人那边去了。在俄国的第二年(1916),他便在基辅创作了《好兵帅克在俘虏营》,用小册子的形式在士兵中发行。
当时的俄军在俘虏中间组织了一支捷克兵团与奥匈帝国作战,哈谢克也报名参加了。后来,这个兵团变质,成了反革命的白卫军盟友——即臭名远扬的捷克斯洛伐克师团,并开往马拉河去反对布尔什维克,此时哈谢克便毅然逃走,于一九一八年二月加入了红军,随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参加宣传工作,动员在俄国的捷克士兵支持十月革命。后来他又成为著名的红军第五军的干部,任政治部国际组组长。在伊尔库茨克时,曾担任过德文杂志《狂飙》、匈牙利文杂志《进攻》和蒙古文杂志《曙光》的领导工作。在那里他曾结识一位参加十月革命的中国将军,跟他学会了八十个中国字。
一九二○年,哈谢克应访苏的捷克社会民主党的请求,回国开展革命工作,但却被当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诬蔑为“奸细”。正是在这*艰难的时刻,哈谢克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写作他的讽刺巨著《好兵帅克》,将他的全部生活经验、对人民的热爱和对非正义战争、对一切暴君与丑类的仇恨倾注其中。这时他的健康状况已明显恶化,由朋友接济,搬到利普尼采镇定居下来。在几位朋友的协助下,小说开始以小册子的形式陆续出版,由哈谢克和他的朋友亲自沿街叫卖。《好兵帅克》一问世,就像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大小官吏和奴才的祖坟。《好兵帅克》才出了第一卷,市侩文人们,尤其是那些靠战争发财的人吓破了胆,纷纷攻击《好兵帅克》为毒害青年的下流文学,连农村的黄色报纸也一个劲儿地骂《好兵帅克》。哈谢克奋起迎战,在《好兵帅克》第一卷后面,专门写了一篇跋,痛斥了这帮资产阶级老爷太太们的伪善嘴脸。
哈谢克接着写他的《好兵帅克》第二卷至第四卷。不幸,他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致不能伏案写作,只得口授,由友人代书。在他刚满四十岁的那一年,终于因心脏麻痹和肺炎,过早地含愤离开了人世(1923年1月3日),未能完篇。
一九八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哈谢克为“世界文化名人”。
二
欧洲近代史上后一个王朝——奥匈帝国,为了争夺霸权,便以武力奴役弱小的捷克民族,并强迫捷克人去充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灰。处于劣势的捷克民族不得不采取种种使帝国统治者们无可奈何的绝妙办法,对其进行顽强的抵抗。哈谢克小说中的主人公帅克就是这个民族反对奥匈帝国及其热衷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代表。通过帅克这个极富机智的普通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应征入伍到后被俘的经历,以笑骂的笔锋对这个暴虐腐朽的帝国加以无情的暴露与控诉,就是《好兵帅克》这部讽刺巨著的基本内容。
帅克其实是个很不出众、很不显眼的小人物。大战前,他是个靠贩狗为生的普通老百姓;入伍后,是奥匈帝国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乍一看,对于奥皇、帝国军队及其各级长官,帅克几乎忠顺得无以复加。正当捷克壮丁为了摆脱不义战争和充当炮灰的命运,或有意装病、或自毁致残、或逃往外国时,帅克却在风湿症疼得走不了路的情况下,也要坐着轮椅去从军;正当他的同胞对残酷统治他们的奥匈帝国切齿痛恨时,他却公开宣称为效忠皇上,就是“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他究竟是怎么“效忠”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都是好心办成坏事”,帮倒忙。他越是忠顺地执行上司的命令,闹出的乱子就越大,他的上级长官就越给他弄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无可奈何。你说他傻吧,他既不受气,也不吃亏,更不低人一等。在帅克的眼里,什么皇上、将军、大公,统统不在话下。人家提起斐迪南大公,他却联想起捡狗屎的小人物;人家告诉他大公被暗杀了,他却琢磨着胖的瘦的哪个好打,买支勃朗宁可以连胖的带瘦的一下干掉二十个。他发起那股效忠皇上的傻劲来,连那些身佩黑黄绶带的警官也自愧弗如地低下头来无言以对;只要帅克打开话匣子来上一句“想当初……”,就会滔滔不绝、无所不知地举出一大串充满人民智慧的传闻轶事。凭着他那张明月般的笑脸,那双天真无邪的蓝眼睛,那副镇定自如的神态,那一套套头头是道的辩解词,总能在极其艰难甚至险遭处死的逆境中逃出恶魔的手心,化险为夷,同时,让那些残暴愚蠢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落得个喝粪水、挨臭骂、给自己养的狗群撕碎吃掉的种种可耻下场。他是傻子?那也只是一个“官定的”傻子而已,他周围的亲朋好友、难兄难弟、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来不这么看。他们对帅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心领神会,常常发出会心的、赞赏的笑声。他们看出帅克是个“聪明的傻子,天才的傻子”。的确,帅克就是自白山战役(1620)以来,受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捷克人民,在同异族压迫者进行韧性斗争的一种特殊典型,是捷克人民数百年来孕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个憨厚老实、聪明机智而又幽默诙谐的典型人物。通过他,人们感觉到捷克人民对反动的奥匈帝国的仇恨与蔑视;通过他,人们看到,这个古老帝国的大厦已经腐朽不堪,它的不肖子孙——将军、官僚、神父等,像蛀虫一样,已快将它从里往外蛀蚀一空;通过他,更表现出人们对这个帝国所狂热进行的大屠杀即非正义战争的反抗。《好兵帅克》还充满对不幸的、弱小的捷克民族的爱,表现了捷克民族在奥匈帝国这个民族牢笼中的尊严。诚然,帅克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的确在斗争,在破坏反动政权,在反抗邪恶、不义和民族压迫。可以说,他在哪里出现,哪里的帝国军队就被他搅得鸡犬不宁,不得安生。所以,捷克人民喜爱他,敌人讨厌他,受了他的愚弄,却又无可奈何。正如伏契克一语所道破的:“帅克掌握了让派遣他打仗的人输掉的艺术。他采用的方法不是规避和怠工,而是一本正经地执行他们的命令。”奥匈反动派的命令本身就是虚伪荒唐、破绽百出的,因此,愈是忠实执行,就愈能显出其反动性。帅克的形象集中了捷克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帝国主义军队中替人民群众“捣乱”、出气、立功,把腐朽的军队,连同支撑这支军队进行不义之战的奥匈帝国的一切残暴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捷克反法西斯英雄伏契克说:“帅克是个国际典型,是所有帝国主义军队的士兵典型。难怪哈谢克的书这么快就在各处扎了根,难怪在哈谢克的名字根本不为人们所熟悉的那些地方也出现了许多‘帅克’。”直到今天,这本书仍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黑暗、反对专制、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的锐利武器,帅克仍是伴随他们斗争的好伙伴。
刘星灿
1992年9月于北京
编辑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大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精品,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