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38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内容简介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阿拉伯人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席卷了中东,并打败了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等劲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本书着眼于7世纪至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叙述了卡迪西亚战役、雅穆克战役、大马士革战役等重要的战事,描绘了阿拉伯军队的攻伐行动。不仅如此,伴随着征服活动的定居与安置、记载与记忆,本书也多有着墨。本书作者注意甄别与筛选史料,他用生动的语言、学术化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并在阿拉伯人为何如此成功的问题上,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作者简介
休·肯尼迪(1947— ),英国历史学家、学者,毕业于剑桥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伊斯兰教早期的中东、穆斯林西班牙、十字军东征。他在1997—2007年担任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中东史教授,2007年之后担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阿拉伯学教授。著有《穆斯林西班牙与葡萄牙》(Muslim Spain and Portugal)、《拜占庭与伊斯兰早期的中东》(The Byzantine and Early Islamic Near East)等书。
译者简介
孙宇,毕业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对于中世纪史、晚期古典史和伊斯兰世界古代史有较深兴趣。
目 录
简 目
序 言 1
前 言 史事拾遗 1
章 大征服的基础 29
第二章 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征服 71
第三章 对伊拉克的征服 113
第四章 对埃及的征服 167
第五章 对伊朗的征服 207
第六章 进入马格里布 247
第七章 跨过乌浒河 281
第八章 通往撒马尔罕之路 321
第九章 极东与极西 375
第十章 海上战争 413
第十一章 被征服者的声音 441
媒体评论
肯尼迪试图解答为什么阿拉伯人如此成功,他的答案是新的信仰、部落的凝聚力、有策略的机动性,以及从哈里发欧麦尔到哈立德等战场指挥官的领导力。
——《卫报》
它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总是避开不恰当的猜测,忠于他的史料。他同时还是一名有见地的历史学家。他不愿忽视可疑的材料,比如有所夸张的阿拉伯史书,而是从其中搜寻线索。他偶尔会在其中找到确实证据,让他的叙述比历史学家同行预想的更接近事实。
——《纽约时报》
本书是一本描述阿拉伯对中东的征服的有趣书籍,尤其是对公众和学生而言。它的叙述充满活力,论及了这个时期*重要的因素,丢弃了与之相关却无用的枝节,却没有忽视任何学界曾研究过的主要问题。本书将类似的事件与公众熟知的英国历史中的事情相对比,对我们弄清一些似乎难以理解的问题颇有助益。
——布鲁诺·德·尼古拉,伦敦大学中东史教授
在线试读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省份,受君士坦丁堡的帝国政府管辖。632 年,先知穆罕默德归真时,拜占庭帝国还统治着巴尔干、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以及北非。罗马帝国和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在东地中海不间断地统治了六百年。五世纪,当西罗马帝国在混乱和动荡中崩溃时,地中海东岸和南岸的富裕省份依旧持续繁荣。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仍旧在征收税赋,维护常备军并派遣总督管理各省份。当西罗马帝国境内的城镇逐渐衰退成为村落时,叙利亚的城市中仍旧满布宽阔平直的街道、市场、浴场,以及教堂。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地区,叙利亚的景观大多都继承自在这里统治了一千多年的希腊精英阶层,他们深受古典时代的知识和艺术濡染。和今天一样,在帕尔米拉、西利奥波利斯(巴勒贝克)、吉拉萨(杰拉什)、佩特拉等城市中,宏伟的古典多神教时代建筑遗迹占据了很大面积。较小的城镇和村庄则遍布柱廊和门廊,体现了一种规模较小但并不粗滥的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帕尔米拉和巴勒贝克的宏伟神殿或许当时仍旧在城镇中占据了主要区域,但它们大部分已经成了破败的废墟。在杰拉什,宏伟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庭院被用作了陶器作坊,女神的殿堂周围精心铺砌的宽阔广场如今成了喧扰的手工工场,而神庙建筑本身则被封闭起来,任由毒蛇和魔鬼在其中游荡。基督教深刻地影响着叙利亚和埃及地区。毕竟,基督教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就是在安条克,这个新兴宗教的信徒被首次称为“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降生后的头三个世纪,基督教在黎凡特地区信仰极其混杂的环境中与其他宗教艰难斗争。当时,说希腊语的多神教徒崇拜宙斯和阿波罗,说阿拉米语的乡村人则与基督徒同样崇拜一神,但他们称呼祂为“巴力”(Bel)或“哈达德”(Haddad),这些名称原本是用来称呼那些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就已存在的古老诸神的。
但到了六世纪,无论在山区还是沙漠中,基督教都已经成了主要宗教信仰。当时重要的犹太人社区还存在,尤其在巴勒斯坦地区,在一些地区和社交圈子里古典多神教传统也尚有留存:人们仍然利用装饰住所的马赛克地砖来描绘古代的神话传奇,但至于他们是否还相信这些神话,我们就很难得知了。
同时,基督教也是拜占庭帝国的官方宗教,对于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一个人如果不是基督徒,他就不可能在政府部门谋得职位。但叙利亚的基督徒并不是一个成分单一的群体。在六世纪,不同的教派和信徒之中产生了深刻的差异。首要的问题有关基督的神性和祂的道成肉身:基督究竟是同时既完全拥有人性也完全具有神性,还是说他仅仅拥有神性,只是外在表现为像我们一样的凡人呢?这种颇为晦涩的神学争论诱发了巨大的宗教热情,因为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广泛分歧。尽管这样可能会过度简化原本十分复杂的教条,但认为基督既完全具有神性也完全具有人性的教派(因为他们相信两种性质并存,一般被称为“二性论派”,在 451 年迦克顿会议对教派信条做出总结后,也被称为“迦克顿派”)还是吸引了大量说希腊语的精英阶层人士。而相信基督只有神性的教派(一性论派)则大多来自说阿拉米语的村庄、乡村地区的修道院,以及阿拉伯基督徒的宿营地。在地区分布上,两派也十分不同:在巴勒斯坦地区,似乎大多数基督徒都是两性论派,而在叙利亚北部,两种教派人数相近。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专门论述阿拉伯人早期征服活动的专著,作者同时关注战事和社会变迁,全面展现了这段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