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29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刹那:大唐群星闪耀时》
内容简介
书是作者周眠以当下的视角、现代人的眼光,对若干唐诗与部分唐代诗人的品读文章结集。他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千百次进入唐诗,通过文本细读,尝试呈现唐朝诗人生命中被文字留存的刹那。
这些刹那亦可视为一种“召唤”,唤醒历史,也唤醒旧日的生命。
当它们与当下今人的生活和生命产生呼应,对盛唐气度和家国情怀的想象便得以苏醒。
作者简介
周眠,舞台剧编剧,半个手艺人。戏剧作品《浮生六记》、《尾生与水娘》、《羽》等,多部剧本刊于《剧本》、《新剧本》等杂志。
目录
序 生读唐诗三百首 *
一编
萌头第一/孟浩然 春晓 1
调禽第二/骆宾王 咏鹅 9
掩日第三/王之涣 登鹳雀楼 13
移景第四/王维 少年行 16
支离第五/王维 送别 25
招徕第六/王维 杂诗 32
二编
担山第七/王维 辋川集 45
三编
壶天第八/李白 秋浦歌 113
取月第九/李白 静夜思 120
御风第十/李白 峨眉山月歌 又及“天生吾徒有俊才” 125
断流十一/杜甫 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 132
布雾十二/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37
卧雪十三/柳宗元 江雪、白居易 问刘十九 又及,三个看雪人 141
知时十四/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149
四编
迹云十五/贾岛 寻隐者不遇 155
分身十六/贾岛 题李凝幽居 174
黄白十七/李贺 大堤曲 183
星数十八/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188
解厄十九/张祜 何满子 192
嫁梦二十/李商隐 夜雨寄北 200
神行廿一/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07
指化廿二/杜秋娘 金缕衣 253
末编
通幽廿三/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259
迩去廿四/李叔同 送别 293
精彩书摘
萌头第一|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意思浅近,写诗中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听到鸟啼,回忆夜来风雨,推想窗外落花情况,“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惜春之情,微妙在何处?待细细拆解——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此时春晓,而尚“眠”,尚“不觉晓”。春朝破晓,人恍惚将醒,但还在“觉”与“不觉”之间,这是最初一层的“醒”。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这句写听觉上的一片热闹。为什么只把听觉拣出来?想必各位都有这样的体会:将醒未醒时,双目迷蒙未开,但两耳一直开放,所以声音先自递来。此句妙在不着一字处:明写耳朵的知觉处处,暗写眼睛的尚未睁开。耳朵位置固定,本无法“处处”去听;但将醒未醒时,身未动而魂魄被鸟鸣唤起,神思开始游荡,“处处”闻听百啭的鸟鸣。这句当然可以诠释为倒置的“闻处处啼鸟”,然而“处处闻啼鸟”写困中感知,极肖极妙。混沌中,感官渐次复苏,耳朵醒了,这是第二层“醒”。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由不觉而觉、身体渐次醒来,到这里眼目睁开,开始怔怔回忆夜来风雨——第三层“醒”,回忆醒了。
不觉而觉、身体醒来、回忆醒来,到了这里,睡着的人彻底苏醒。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作末句的层次?还有什么会最终醒来?
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
还未开窗,不知道院中情形,因昨夜风雨声推想院中花落情形,怜悯无限的花落景象。究竟有多少花在风雨中凋零?此时醒来的,是怜悯心。怜悯心醒,菩萨心醒。
花落知多少?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不知多少,可多可少。有多少怜悯心、菩萨心,便能知觉世界上多少落花的消息。从第二句看,有多少鸟鸣的“处处”,便有多少花落;从第三句看,心中回荡多少风雨声、记忆多么深邃悠长,能够回忆起世间的几多风雨,便有多少花落。《维摩诘所说经》有言:“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人有几多菩萨心,这几多落花便沾染上春衣,加诸神力,无法吹去。
如此,春眠觉晓,不觉之醒;听觉醒来,肉身觉醒;回忆醒来,心智觉醒;怜悯心醒来,菩萨睁开双目。
孟浩然好佛好道,主张“弃象忘言”,好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清代王士源曾评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如这首诗般简单,写肉身凡人每天都会经历、从沉睡中逐渐苏醒的细腻过程;这首诗又不简单,用肉身凡人逐渐苏醒的细腻过程,写一个足睡的人睁眼起身成菩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春睡既足,醒做菩萨。这就是《春晓》的四层“醒”。
再进一步:《春晓》写的是什么人?春晓中人,是唐人。
何谓“唐诗”?唐朝何以有众多诗人,何以有《全唐诗》这样星汉灿烂的大集?因为有唐一代对诗人的要求特别低——只要生命中某个刹那是诗人,足矣。对诗的要求却特别高——须道出生命中最好的那个刹那。
正如《春晓》所道出的唐诗的精神,是刹那时辰,富丽觉醒。
写好刹那的诗,诗人深切广大的觉知、照耀遍满的行动,就会让厄困的时辰变为富丽醒来的时辰。
仅仅觉知,已是富有。
不要求文字多么高深,历经十载写《三都赋》,令洛阳纸贵。让洛阳纸归于洛阳纸的价位,让诗人在长安城居住容易,让诗歌进入生活,也浸入生活。不要求每个人时时刻刻做诗人,只求一生之中有刹那觉醒,做唐的刹那诗人,由这些刹那构成唐诗的富丽时光。
如此,《全唐诗》两千五百二十九位诗人作四万三千首唐诗,是两千五百二十九位唐菩萨四万三千次觉醒,淬火作成人间的四万三千颗觉情舍利。
一部《全唐诗》,十万光时辰。
这,就是《春晓》所起兴的唐朝的精神与诗意。晨乃一日之晓,春乃四季之晓;《春晓》一首,乃盛唐诗之晓;十万光时辰,以《春晓》为总领和呈象。
《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春晓》一首,孤篇醒全唐。
唐的觉知看似轻易,却得来不易。如《春晓》这首小诗一般,之前有初唐诗人、杜甫祖父杜审言的写春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写毕到处拿给人看,以为平生得意。此刻,盛唐之春已呼之欲出。杜审言力求写出大唐之春的气象,可是辞有未达。他不知怎样到达,因为时代未到。一番春兴,呼之欲出,无法道出。
还有初唐诗《春江花月夜》,一片朦胧的春色,炼成一团幽曲迷蒙,总也未醒。
到了《春晓》,鸟鸣,花落,一个人醒来。寥寥数语,毫不费力。日常起居,儿童口里四句,浑然天成,道尽时代精神,盛唐诗终于觉醒。
上古先贤,生而知之;春秋战国诸子,行而知之;汉魏诸子,学而知之;魏晋诸子,丧而知之;而唐诸子,觉而知之,春晓而知之。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指出:“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孟浩然在梦与醒间,作“古民神思”,同盛唐神情一次“与之灵会”,一次“冥契万有”,说出了时流要说的言语,将时代呼之欲出的气候变为气口,平易呼出——此诗因而不朽。
在我们的时代,是否可以回到唐朝?是的,那些诗情就封冻在文字中,等待我们觉醒的那个时辰,以深切觉知化冻唐朝的时辰。如孟浩然所启发的那样,用常人、常情、常觉的困而醒,映照感官的觉醒与肉身的觉醒,进而是刹那诗心的觉醒。如此,在在处处,即可回到唐朝。
然而,“花落知多少”的觉醒并不是每天都有,多数现代人只做得到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何曾闻啼鸟?哪里偷闲细想风雨声,急急奔赴齿轮,不然上班迟到了。
失眠浅睡,只在第一层“醒”中醒来睡去,翻来覆去,耗尽一生。
菩萨在我们体内沉睡着,甚至一生沉睡,难以醒来。
孩子的花插在床头,有些衰败,我熟练地揭掉外部凋零的花瓣,露出内里新鲜的花瓣。孩子大哭。她为什么会哭?我只是去除冗余,可对她来说,“花落知多少”,多么痛苦的鲜明感受!一个盛唐菩萨即在眼前。
所以,这首诗在少年时读最有感触,成人往往不屑“品读”这么“简单”的诗。然而,不是诗浅,是成人离菩萨心远。
唐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这次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无法拒绝的鲜味,好吃到让人为难——他死在觉醒之鲜中。
孟浩然的游神,至今还“处处”听着废然而醒、浑然失觉的我们。“我们”知多少?诗人在唐时春里,细细数着。
恍是春花遍落时,何当怒醒更风驰。
此生未向红尘去,少你人间一段诗。
前言/序言
《生读唐诗三百首》
本书主要论及唐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可以培养语感。然而,有熟读百首语感犹差者,或熟读千首全成套话者,盖因缺乏细读、返生、再造的过程,未得与生命感知相融。如此,背一首、烂熟一首、丢下一首,唐诗遂沦为背诵任务、门面装点、应酬句库或搞怪宝典。
这不是唐诗本该有的样子。
就唐的时代精神来讲,唐诗本是对日常生活的启发,从日常进入神契的一把把钥匙。唐诗的读法,不该是仅仅熟读与敬畏,而应该是千百次陌生地进入同一首诗——千百次地回到唐朝。
于是,焚轻车,断熟路,另造生读。
逆刃读,草莽读,破釜读,破壁读,寻初生之子的读法,“地马行空”的读法,如有阅读障碍一般读,如不识字一般读。试着用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深入一首看似容易的诗,代用诗人的眼光看取、深掘唐诗蕴藏的古世界。
用很长时间读一首简单的诗,好像细细地打开古卷轴画:轻视它,它会湮没尘埃;重看它,它便浮现面目,焕发明光,风神大展。在深一层复深一层的体察中,曾经烂熟的诗变得晦暗而又明亮,读诗的此身,获得诗的回馈。媒体不再俘获我,古诗的石油灌注在我的灵魂,灌满我迟钝知觉的老爷车,轰隆隆睁开眼目。在菜市场、停车场、超级市场,在田野、野渡、高速路和无名路,在山水的水和水泥的水中,古诗的灿烂时辰生动、鲜明、富丽地浮现于日常,令得此身如怀揣美玉眠觉,如自带竹林行走。注目于诗,诗即浮现;深深凝视古诗的时辰,是觉醒的时辰,是你的时辰。
熟睡已久,起造生读。莫做“人云亦云”的“云”,去做“白云无尽时”的“云”。太白其假设,义山其求证,浩然其江海,摩诘其日月。
用古诗的真味,浸润日日新的生活,生发这深沉广大的觉知、照耀遍满的行动——是为古诗闪耀的刹那。
编辑推荐
1、有唐一代对诗人的要求特别低——只要生命中某个刹那是诗人,足矣。对诗的要求却特别高——须道出生命中最好的那个刹那。
2、本书所选篇目,多数乃唐朝著名诗人最经典的作品,编剧周眠用今人的语言和生命视角重新介入、解读,力图串联起那些伟大心灵生命中“最好的那个刹那”,唤起国人最深刻的情感认同和国族想象。
3、我们都会读唐诗,但幼时的熟读常常停留在文字和音律的表层;真正走入唐诗,可以用古诗的真味,浸润日日新的生活,生发深沉广大的觉知、照耀遍满的行动。
4、作者周眠用自己敏锐的直觉、细腻的体察以及千百次陌生地进入同一首诗的耐心——焚轻车,断熟路,逆刃读,草莽读,破釜读,破壁读,如初生之子,如地马行空,千百次地带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视角回到唐朝、回到诗思兴发的当下。
5、深深凝视古诗的时辰,是觉醒的时辰,也是中国人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