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276,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牛津通识课(失落的文明全四册)》
内容简介
《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是分布在欧洲西部的古老族群,古罗马人曾轻蔑地称它们为“野蛮人”,但正是这群“野蛮人”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文明进程。如今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是凯尔特人的后裔。
凯尔特人是欧洲非常早掌握冶铁技术的族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腾文化,使欧洲从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
今天,凯尔特文化焕发了新活力,用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滋养了现代文学、电影、音乐,乃至网络游戏。《哈利·波特》《魔戒》《勇敢的心》《纳尼亚传奇》《海洋之歌》《魔兽世界》等作品都取材于凯尔特文化。
在《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中,坎利夫教授将从凯尔特人的起源讲起,带领我们探索凯尔特人的语言、贸易、迁徙和传统,考察凯尔特人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牛津通识课(苏格兰史)》:
苏格兰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长期遭受英格兰王国的侵扰,两国关系剑拔弩张。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它们拥戴同一位君主,共享同一个议会,但两者间的矛盾和隔阂从未消弭。
政治上,英格兰趋于保守,苏格兰偏向自由主义;文化上,两者在语言、节日、艺术、体育等方面大相径庭;宗教上,英格兰国教与苏格兰长老会相互对抗……
这些分歧与冲突,成为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今日依然有大批苏格兰民众支持独立公投。
在《牛津通识课(苏格兰史)》中,休斯敦教授将从中世纪苏格兰的崛起开始,带领我们剖析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延续千年的政治恩怨、文化冲突、经济差异、法律分歧、宗教矛盾,理解今日苏格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
《古埃及象形文字/牛津通识课》:
象形文字,蕴藏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力量。
通过破译文字,我们得以走进5000年前古埃及人的世界,观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了解他们奇特的思维方式。
古埃及人如何看待生死?
他们如何与神灵沟通?
为什么名字对古埃及人来说如此重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牛津通识课》中,威尔逊教授将从古埃及文字的起源出发,带领我们认识、读写、破译、理解象形文字,领略埃及语与埃及艺术的魅力,揭秘古埃及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非洲历史/牛津通识课》:
非洲人都是黑人?
非洲的人种类型非常复杂,黑种人只占非洲总人口的约60%,南非和撒哈拉以北地区都以白种人为主。即便在“黑非洲”,不同地区“黑”的程度也千差万别。
非洲人说“非洲语”?
非洲语言多达1500种,仅尼日利亚就有300多种语言,并不存在统一的“非洲语”,不过其中的许多语言和方言都逐渐消失了。
撒哈拉地区一直是沙漠?
大约一万年前,非洲的气候进入强降雨时期,到约五千年前,撒哈拉地区形成了湖泊、河流和茂密的草原。但此后的几千年,该地区降雨量下降,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沙漠。
……
在《非洲历史/牛津通识课》中,帕克和拉思伯恩两位教授将从非洲的概念出发,带领我们打破对非洲的刻板印象,认识非洲人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探讨非洲的过往与未来。
精彩书评
专业、简洁,但不乏味,“牛津通识课”系列不愧为有思想的读者的百科全书。
——博伊德·唐金,(英国《独立报》资深文学编辑,曾任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充满生气且流畅易读如斯,该丛书将改变你对感兴趣主题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你未曾涉猎的领域,丛书又堪为出色的入门向导。
——牛津大学出版社
阅读本书,是你迅速变成专家的机会。
——《泰晤士报》
《牛津通识课》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目之所及处处让人充满好奇,充满了我们想了解的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博学者,但是每个渴望阅读的人都是一个好学者、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他们眼中的知识既动人有趣,又令人舒适快乐,引起惊叹和敬畏。
——《纽约客》杂志
目录
《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
插图目录
第一章 见仁见智
第二章 地中海世界的视角
第三章 一点史前史:“长时段”理论下的大西洋
第四章 再来一点史前史:中欧的精英
第五章 迁徙的民族
第六章 对话
第七章 讲故事
第八章 共享价值观
第九章 高卢人和罗马人
第十章 不列颠人和罗马人
第十一章 插曲:迄今为止的故事
第十二章 连续的线索:凯尔特人的黄昏
第十三章 重塑凯尔特人
第十四章 寻找身份认同
第十五章 每天晚上都有晚会:新的凯尔特热
第十六章 那么,谁是凯尔特人呢
进一步阅读书目
《牛津通识课(苏格兰史)》:
插图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政治和统治
第二章 宗教
第三章 教育
第四章 社会
第五章 经济和环境
第六章 苏格兰和广阔世界
第七章 文化
结语 历史的教训
参考书目及进一步阅读书目
大事年表
苏格兰君主(公元 843-1714)
《古埃及象形文字/牛津通识课 》
《非洲历史/牛津通识课》
精彩书摘
《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
几年前,在写作了《凯尔特世界》(The Celtic World)之后,我收到了一位美国人的来信。他说自己是个酒鬼,这让他很烦恼,但读过古典作家阿忒那奥斯(Athenaeus)讲述的凯尔特人爱酒的故事后,他感到安心多了。他的祖父母是来自苏格兰的凯尔特人,这样他的行为就有了解释:这是他凯尔特人特征的一部分,从此他会为之感到自豪。许多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故事,而且可能确实能够从中——为自己偶尔的放纵——获得一些宽慰,但另一些人可能会发怒,因为这个故事进一步证明了那些在流行书籍中长期流传的吊诡的凯尔特神话。这一阵营的一位学者甚至认为,有些作者故意在书名中使用“凯尔特”一词来让书畅销。在我面前的是一本来自一个读书俱乐部的印刷精美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邀请会员参加“凯尔特奥德赛之旅”,领略“一个失落文明的美丽和奇迹”,为此它列出了一系列混搭的诱人标题,让读者从中做出选择,如《凯尔特人智慧塔罗牌》《来自凯尔特世界的精神智慧》《凯尔特之树的神谕》和《凯尔特人体装饰套装》。如果你想进一步畅享奥德赛之旅,那你所在地的商店可能会提供凯尔特珠宝或编织凯尔特结的指导。不妨翻一下电话簿,看看有多少商业企业(尤其是面向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地区的企业)提供“凯尔特式”的服务。凯尔特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至少在大众的认知中是这样的。
还有其他层面。例如,音乐正在经历一场凯尔特文艺复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53至1970年在布雷斯特举行的风笛节的继承者——洛里昂凯尔特音乐节(Festival Interceltic de Lorient)。在这里,包括酋长乐队(The Chieflains)和盖尔风暴(Gaelic Storm)在内的国际团体与来自布列塔尼的巨星艾伦·斯蒂威尔(Alan Stivell)一起,共同为观众演出。德尼·普里让(Denez Prigent)发表的2001年音乐节的报告称,参加音乐节的人数达到了50万:“它超越了‘民俗’,在布列塔尼音乐中糅合了海风元素,还邀请了伟大的凯尔特家族所有散落各地的成员参加庆祝活动。”在不那么流行的层面上,布列塔尼钢琴家迪迪埃·斯基本(Didier Squiben)的作曲和表演将传统民间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与风和海的回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音乐在凯尔特风格下的生命力。
“凯尔特”文化活动有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议程产生影响。1991年,由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主办的壮观的铁器时代文物展览在威尼斯开幕,参展的文物来自欧洲各地,展览的主题是“凯尔特人:欧洲的起源”。该展览由菲亚特公司赞助。在一份发布在展览目录上的有点混乱的介绍中,格拉西宫的馆长解释道:
“这次展览是对新欧洲的一种致敬,因为如果没有对其统一的全面认识,新欧洲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致敬,即除了罗马和基督教的渊源外,今天的欧洲还可以追溯到其凯尔特传统,这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
在这里,模糊的“凯尔特传统”这一概念似乎被用来为欧盟的理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凯尔特性仅仅是一个比喻吗?在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凯尔特民族的一种不言而喻的信仰和一个早已逝去的英雄时代?“我们共同的凯尔特传统”曾经是许多政治运动的口号,这种情况毫无疑问将继续下去。1867年,当布列塔尼人竭力保护他们的语言和传统,以对抗中央集权制的法国所实施的文化帝国主义时,著名的《布列塔尼歌谣》(Barzaz-Breiz)的作者赫萨特·德·拉·维拉马克(Hersart de La Villemarqu6)发出号召,促成了在圣布里厄(Saint Brieuc)召开的第一届凯尔特人大会。他号召的对象是他的“威尔士同胞,康沃尔的兄弟,爱尔兰和苏格兰的表亲”。2001年,在雷恩举行的凯尔特人大会有200名代表参加,其中一半来自布列塔尼,另一半来自“其他凯尔特人国家”。会议的主题是“今日的凯尔特人史——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
前言/序言
和非英国人一样,英国人也发现他们往往很难搞懂苏格兰。苏格兰人真的只是英国人中的一支吗?答案当然是“不是”。苏格兰是不列颠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吗?“是。”苏格兰人是英国人吗?“偶尔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共享一种语言、一位君主(自1603年以来),以及一个议会(自1707年以来);它们都经历了帝国时期和工业革命。但是,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历史使得苏格兰与众不同。乔治·奥威尔曾经在《英格兰,你的英格兰》中写道:“民族性不能被钉死,当你钉死民族性时,它们往往变得琐碎,或彼此看似毫无瓜葛。”联系还是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现代苏格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特征,源于苏格兰数个世纪以来在不列颠和欧洲背景下独立且平行的发展。它们是一部连续与变迁、一致与对抗、好与坏的故事,不过苏格兰真正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政府、宗教、法律、教育、社会关系、人口流动以及文化。我们只有先解释和评价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当下的苏格兰。
本研究涉及四个主题。首先,虽然从现代标准来看,苏格兰明显不是“多元文化的”,但在历史上,在如此小的一个国家内,其地理、语言、宗教和社会却存在如此鲜明的差异。其次,苏格兰拥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或者说“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它们有时强化了这些差异化特征,有时又缔造了同质的观念,特别是在教育观和一般人道观方面。再次,无论地方和地区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苏格兰在并不暗淡的中世纪便发展出了一种民族认同感,即便在与英格兰联合的背景下、在苏格兰人欢呼成为“英国人”时,这种认同感仍然存在。
最后一个主题关注的是,同时身为苏格兰人和英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现代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的误解(偶尔还有敌意)源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他们既分享共同的经历却又想保持差异。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才是“英国人”,并且这一层次的认同也囊括了区域性特征,而非忽略这些特征。当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说自己是“英国人”时,他们说的是一段漫长而不同的历史,其中夹杂着有限的相同经历——但与英格兰人相比,他们在使用这个词语时可能更加包容。1922年爱尔兰革命以及美洲革命之后的民族主义历史更有说服力,因为这让爱尔兰和美国摆脱了(英格兰人)强加给它们的英国文化和政府统治。苏格兰人却从未这样做,而且可能也最不想这样做,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苏格兰人在创造这一文化时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英格兰不是与苏格兰相互影响的唯一一个国家,也不总是最重要的那个国家。尽管如此,苏格兰、英格兰(还有爱尔兰)的历史,几百年来互相交织,苏格兰人参与了英格兰人的计划,带着不同程度的热情和保留态度支持联合王国。苏格兰的历史需要跟英格兰的历史放到一起来理解,这并不是说要去考察苏格兰被外来的英格兰干预、压制和扭曲的历史,而是去理解它们的历史中哪些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哪些部分是共同分享的。无论苏格兰将来是否还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国史都会是苏格兰历史的一部分。
编辑推荐
三小时读懂那些辉煌一时却失落的文明。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雅思、托福真题来源,多所世界名校的专业入门读物。
由各领域闻名世界的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三小时读懂那些辉煌一时却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