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20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7册《新帝国的试验》围绕“中古历史强烈的分烈性格”,带领大家重新审视隋唐两朝的历史——在统合的表象下,难以掩饰分裂的实质。你会看到:
虽然大家习惯将“汉唐”相提并论,实质上两个朝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唐朝不是一个贯通一致的时代,方方面面都可以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段落来看待;
武则天集结了很多能干的大臣在她身边,这些大臣是否接受了可以有一个女皇帝?
唐诗难写,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的诗人和好诗?读诗、学诗、作诗对文人意味着什么?
隋唐时代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出现了具备独特性格的“汉传佛教”……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4辑全13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已经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已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已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2020年8月—2021年上半年推出继续陆续推出——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即将推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即将推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目录
总 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隋朝统一的基础
01 隋唐:具有强烈分裂性格的统合时期- 002
02 必须由北朝追溯隋唐由来- 004
03 西魏和东魏实力悬殊- 007
04 《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胡汉女性- 010
05 胡汉冲突使北齐国力大减- 013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东魏最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 015
07 西魏军队里看不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017
08 关陇集团的形成- 020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024
10 北周武帝的“废佛”动机- 026
11 平阳之战留下的坦途- 030
12 “亡国套式”无法给我们北周迅速灭亡的答案- 032
13 杨坚建立统一朝代的条件- 035
第二讲 隋朝的积极作为与覆亡
01 隋文帝改州- 县二级制- 040
02 人才晋用如何开放并解脱出来? – 043
03 “废乡官”和恢复“本籍回避”- 045
04 “轻赋”使户口大增- 049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恺重建的长安城- 051
06 恢复洛阳为东都、兴建广通渠- 054
07 隋末过度役使带来了不稳定- 058
08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南方情结”表现在哪里? – 062
09 三伐高句丽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065
10 关陇集团内讧与隋朝覆亡- 068
第三讲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01 唐朝并非铁板一块- 074
02 一个唐朝,四个很不一样的段落- 076
03 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79
04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082
05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 085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 088
07 唐太宗利用门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91
08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094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关键- 097
10 “安史之乱”前后的律令法制- 100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统治- 103
第四讲 唐人的人文世界
01 元稹和白居易笔下的“胡旋舞”记录- 108
02 艺伎的远源- 111
03 唐人全新的身体意识与审美追求- 115
04 唐代女性的社会意识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118
05 婚姻从两家的事变成两个家族的事- 121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国- 125
07 唐代对外开放的气氛从何而来? – 128
08 如何对待胡人—“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变- 131
09 府兵制与均田制瓦解:无法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136
10 中唐以后,政治监督与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140
第五讲 重读唐诗(一)
01 唐诗为什么重要? – 146
02 唐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148
03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发展出严整的对仗格式- 153
04 对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156
05 为什么说唐诗如此不自由? – 159
06 唐诗“为文造情”,诗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发展- 162
07 对唐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审美- 165
08 为什么唐诗通常没有主语? – 169
09 王维《鸟鸣涧》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人与自然- 172
10 写诗难,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诗人和好诗? – 176
第六讲 重读唐诗(二)
01 隋唐科举考试为什么以诗赋取才? – 182
02 全民写诗造成了哪些影响? – 185
03 从李白、杜甫读体量庞大的《全唐诗》- 188
04 初唐诗的探索—诗如何跟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191
05 王维承袭初唐诗歌精神- 195
06 李白写大自然与王维有哪些不同?- 199
07 李白:恣意豪放与不守规则- 202
08 李白难考的身世对其写诗的影响- 206
09 李白与杜甫,画风反差有些大- 209
10 “老妪皆解”—中唐诗的一个潮流-213
11 唯美与奇僻,中唐诗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216
第七讲 唐代佛教与佛寺的进一步发展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选择、整理、混合- 220
02 唐初佛寺经济及其问题- 222
03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 226
04 唐代为什么选择大乘而弃绝小乘? – 229
05 “判教”观念—用批判的态度搞清楚佛教- 233
06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 236
07 天台宗的“三千一法”- 239
08 天台宗的“教观二门”与“一心三观”- 242
09 华严宗的“判教”系统- 246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与会昌法难- 250
第八讲 从门第到科举
01 唐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 254
02 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256
03 国家慢慢收夺世族的教育权- 259
04 玄宗时期,没有背景的人如何从地方进入中央? – 261
05 为寒门而设的制举- 264
06 从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遗憾看唐代社会地位机制- 267
07 “兼修国史”对宰相意味着什么? – 271
08 唐代科举制“不糊名”的影响有哪些? – 274
09 牛李党争,门第最后的回光返照- 277
第九讲 跃动的复古精神
01 唐宋之间的“古文运动”究竟是什么? – 282
02 韵文与散文的发展变化- 285
03 唐代第一波复古运动—陈子昂、李白“返远古”- 287
04 唐代第二波复古运动
—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 290
05 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293
06 韩愈: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主张自我风格- 296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来明道用的- 299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质的大革命- 302
09 从《唐文粹》看古文运动的成就- 306
10 如何对韩愈、柳宗元的成就进行排序? – 309
第十讲 藩镇的历史影响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 314
02 府兵制后来出现了哪些问题? – 317
03 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坏- 320
04 边事依赖节度使埋下隐患- 324
05 “安史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 327
06 “安史之乱”后各地遍置节度使,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330
07 天下分裂状态的形成- 334
08 “中古”历史特性:中央朝廷没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338
精彩书摘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杨照)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国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将大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地,《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体会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也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自己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的真诚风范,还牵涉到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历的开放气氛。没有学历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纯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因而得以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任教。
这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所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中国通史”课堂负责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项作法。他公开地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片断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贯通的中国史理解?学生被钱穆的质疑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进到北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然敢要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权威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觉得他有资格,依从他的意思,让钱穆自己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他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通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