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14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读罢春秋不成歌》
内容简介
市面上,通俗讲史的书正多,其中关于春秋的,也已经有了不少。
既然又添了一本,就有责任说明一下,这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想了想,似乎可以说这么几条。
第一,本书没有翻译《东周列国志》。
这条拿出来,实在有点荒诞。《东周列国志》是小说,和《三国演义》一类,谈历史不能从小说中找材料,这还值得一说么?
但在这年头,或许还真有必要说一下。虽然,本书也绝非什么正经著作。
第二,本书比较短。
春秋时期,差不多三百年历史,《左传》里提到的人物,就有2000多个。展开来写,很自然就会写好几本书。我比较懒,只勾勒了一下主线,所以一本书就写完了。所以,这书也许适合同样比较懒,不想看好多本书的读者。
第三,本书没什么新意。
现在流行的,是《原来,这才是×××》、《×××应该这样读》之类的书名。这样一张嘴就发千载未发之覆的派头,或者有益于销量罢。我虽然想跟风,却实在鼓不起勇气。
何况,本书也确实没什么新意。这书是讲稿的底子,给本科生、大专生上课,首先的责任是把一些常识讲清楚,是把前辈学者的见解,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出来。而且据我的经验,对只在中学教育和电视剧里接触过历史的人来说,让他们面对许多并无新意的东西,就已经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了。
第四,这本书不指导人怎么取得成功。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句话我很喜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有些问题,谁也别指导谁。
作者简介
刘勃,生于七零后,想当文学青年,但发现自由撰稿人多半其实是不自由撰稿人,于是逃回学校。说话发骚,码字闷骚。最大的梦想是发骚溯舌风气,闷骚成就永恒。这本书,算是用闷骚的方式对发骚的记录。
目录
第一讲 黄金时代:西周往事
第一节 天命观和革命观
第二节 为了革命搞封建
第三节 好大一个家
第四节 郁郁乎文哉
第二讲 国家与风俗.
第一节 齐国:山东人和山东人不一样一
第二节 鲁国和宋国:我们都是规矩人
第三节 郑国和卫国:郑卫之声
第四节 晋国和秦国:不被待见的大西北
第五节 楚国与吴越:南方的野蛮人
第三讲 春秋初的乱局
第一节 郁闷的周天子
……
第四讲 齐桓晋文的正与谲
第五讲 晋楚争霸
第六讲 崩坏中的闪光
第七讲 老子的天人之道
第八讲 躺着读孔子
· · · · · · (收起)
试读
齐国有着长女不嫁的风俗,学者认为这个风俗起源极早,其原因跟近代明清时期的江南有不少相似之处,20世纪初的上海农村就不让女儿出嫁,原因在于当时江南纺织业发达,一个能干的姑娘所创造的财富收入要远远高于普通男性劳动力,所以父母往往不舍得将女孩送走。
而当时的齐国“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些奢侈华贵的纺织品自然都是女性的劳动成果,女性的劳动给齐国打造了稳当当的支柱产业。
齐国对女性劳动参与十分重视,做社会调查时专门会调查“处女操工者几何人?”(《管子·问篇》),此“处女”并非强调贞洁观念,而是因为结婚了就要带孩子主持家事,对女性职场发展是个很大的限制,对齐国的经济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要加大重视做好相关记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嫁人自然是说得通的事情了。父母自然也不舍得把宝贝女儿送出去受罪,所以”长女不嫁“的风俗也慢慢流行了起来,长女在家中被称为”巫儿“,是有权主持祭祀的,在先秦时代,能够主持祭祀的人是拥有极高社会地位的。
当然,不嫁人不代表就要孤独终老。在女性主导权偏大的情况下,男性自然就普遍会选择入赘,也就是成为所谓的“赘婿”。古人对赘婿的理解是:“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之物”,即是说虽然是老公,但也就是个多余的,能像训儿子一样教训老公,你要真不喜欢也随时可以换,哪天看不顺眼了就扔掉。后来秦始皇抓苦力,除了抓犯错的官吏外,就是抓赘婿,反正你在家也用处不大,不如来为建设新秦国奉献一份力量。
这些赘婿觉得自己这么活着确实失尊严了一点,所以例牌地给自己的风俗找了个祖师爷——齐国开国君主太公望,说他也是入赘的“老妇之出夫”。你看祖师爷都这么干了,咱们干不名正言顺了吗?当然这肯定是他们自己编的,但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位伟大的祖师爷是很符合赘婿们的心理期望的。
齐国姑娘能挣会花,不嫁人而找赘婿,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和财产支配权。所以“长女不嫁”有可能是齐国纺织业发达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