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087,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佩里·安德森欧洲史三部》
内容简介
佩里·安里森宏大的欧洲史系列,依次为《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社会的过渡》《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新的旧世界》。
《新的旧世界》是一部直击欧洲一体化核心问题的巨著,也是欧盟及欧洲历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介绍了东、西欧的绝对主义国家:西班牙、法国、普鲁士、波兰等,试图通过对欧洲绝对主义国家的性质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在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在作者看来,绝对主义是一种欧洲特有的现象,从本质上看仍是基于贵族的政权形式,但是西欧和东欧各国的*主义各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轨迹,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到公元15世纪欧洲封建主义危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的欧洲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演变过程。
作者简介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 )历史社会学家、思想史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和社会学系教授,主持《新左派评论》达20年之久,发表了大量著述,代表作有《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等。被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总目录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版权页
中译者序言
致谢
前言
第一篇
第一部分 古典时代
第一章 奴隶制生产方式
第二章 希腊
第三章 希腊化世界
第四章 罗马
第二部分 过渡时期
第一章 日耳曼人的背景
第二章 入侵
第三章 趋向综合
第二篇
第一部分 西欧
第一章 封建生产方式
第二章 社会结构的类型
第三章 最北方
第四章 封建化的动力
第五章 总危机
第二部分 东欧
第一章 易北河以东地区
第二章 游牧者的阻滞作用
第三章 发展的模式
第四章 东部的危机
第五章 多瑙河以南地区
名词索引
引著者索引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版权页
中译者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西欧
第一章 西欧绝对主义
第二章 阶级与国家:分期问题
第三章 西班牙
第四章 法国
第五章 英国
第六章 意大利
第七章 瑞典
第二部分 东欧
第一章 东欧的绝对主义国家
第二章 贵族和君主政体:东欧形态
第三章 普鲁士
第四章 波兰
第五章 奥地利
第六章 俄国
第七章 伊斯兰帝国
第三部分 结论
两篇笔记
一 日本的封建主义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
名词索引
引著者索引
新的旧世界
版权页
新视角审视老欧洲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联盟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结局
第三章 理论
第二部分 核心国
第四章 法国
第五章 德国
第六章 意大利
第三部分 东方问题
第七章 塞浦路斯
第八章 土耳其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九章 先兆
第十章 预测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许多篇幅论述资本主义的缘起时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研究者研究的主题。对封建主义起源的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内还没有进行多少:作为新生产方式的一种不同的转化形式,它从来没有被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对于整体历史形态研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向资本主义转化。吉本(Gibbon)对于罗马的衰落和古典时代终结的结论是严谨的,其中也许是自相矛盾地第一次提出了这个今天才被充分认识的真理:“这是一场将被永远记住的并且至今仍然影响世界各国的革命。”[1]与资本主义初期出现的原始积累的特点相反,欧洲封建主义的缘起是“灾难性的”,先前的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同时衰落,衰落中不可融合的因素的重组削弱了正常的封建生产方式的综合,因此始终保持着混合的特点。封建生产方式的双重的祖先自然是:曾经是罗马帝国基石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瓦解,以及蛮族入侵后日耳曼人的入侵,他们在新家园站稳脚跟,他们原始的生产方式出现扩张和转型。这两个根本不同的世界在古典时代的后几个世纪中缓慢地瓦解,并互相渗透。
19
要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首先必须追溯整个古典世界文明发生的最初发源地。希腊罗马文明一直是各个城市的组成中心。早期希腊城市和后期罗马共和国的自信与辉煌,其耀眼的光芒照耀了以后的多少个世纪,它的城市政体和文化所达到的鼎盛程度是其他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哲学、科学、诗歌、历史、建筑、雕塑、法律、行政、流通、税收、选举、辩论、征募——所有这些都出现并发展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成熟和强大的地步,虽然同时在城市文明的边缘总留给后人一些假象(trompe l’oeil)。在类似的城市文明之后再没有出现过与之相称的城市经济类型,相反,支撑着其知识分子和市民活力的物质资源却被来自农村的占压倒优势地位的冲击所牵制。古典世界的绝大部分基础是庞大的、无所改变的农村。农业经济是全部历史长河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恒久地支撑着城市文明本身的繁荣。希腊罗马的城市,从来没有手工业者、商人和生产者所控制的社团,它们最初是而且通常是土地占有者聚集的城市。无论是实行民主制的雅典(Athens),还是实行寡头制的斯巴达(Sparta)或元老院制的罗马,其行政规则必定是被农业占有者控制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在城市周围的农庄中生产的谷物、油、葡萄酒——古代社会的三种主要作物。城市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是少数的、原始的:一般城市产品不外乎织物、陶器、家具和玻璃制品。技术是简单的、受限制的,运输费用极高。古典时代生产的结果不像后期那样集中发展,而是压缩和分散,因为距离决定着相关的生产费用,而不是劳动分工。有关古典时代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所占比重的图示说明,公元4世纪来自罗马帝国各城市的财政收入最终首次归入君士坦丁(Constantine)“五年期纳税”(collatio lustralis)所规定的帝国税收体系,即城市财政收入总额不得超过土地税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