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08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wu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作者简介
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
美国作家、记者,长期担任《纽约客》(The New Yorker)特约撰稿人,也是《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的前编辑。古雷维奇于198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92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小说写作项目的艺术硕士学位。另著有《阿布格莱布的民谣》(The Ballad of Abu Ghraib)、《一个铁证悬案》(A Cold Case)等。
译者简介
李磊,人文社科类译者,译有《对民主之恨》等。
目录
序章
第一部分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二部分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致 谢
精彩书评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精彩书摘
十一抽杀(decimation)是指人口中每10人要杀掉1人,在1994年的春夏之交,一项大屠杀计划摧毁了卢旺达共和国。虽然屠杀的科技含量很低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但它开展的速度仍让人瞠目结舌:在一个原本人口为750万的国家里,至少有80万人在仅仅100天内遭到杀害。卢旺达人常说有100万人死亡,他们也许是对的。在此期间,卢旺达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3倍。这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序章
在南部山区的城镇吉孔戈罗(Gikongoro),晚上停电了;宾馆的酒吧里点上了六支蜡烛,邀我喝酒的三个士兵眼中泛着血橙的颜色。一杯啤酒正在传递,最后传到我手里(一种表示我不会被毒死的礼节)时,我呷了一口。士兵们已经醉得说不了话了,但这次聚会中的一个平民,一个穿着一身黑亮训练服的男人似乎决意要表现他的清醒,他坐得笔直,双臂交叉在胸前,眼睛斜瞥,冷漠地打量着。他用一种生硬机械的英语问我的名字,每个音节都精确而突兀。我跟他说我叫:“菲利普(Philip)。”
“啊。”他攫住我的手,“就像查尔斯?狄更斯小说里那个人。”
“那是皮普(Pip)。”我说。
“《远大前程》。”他大声说。说着他放开我的手,嘴唇紧紧抿着,一本正经地注视着我,说:“我是丛林里的俾格米人,但我跟圣公会的一位主教学过英语。”
他没说他的名字。这时我旁边那个一直朝前倚在机枪枪管上的士兵,突然栽到自己的腿上睡着了,然后猛地醒过来,又笑着喝了更多。俾格米人对此并未注意。“我有一个原则,”他宣称,“我相信智人原则(principle of Homo sapiens),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猜了猜,“你是说全人类都是一体的?”
“这是我的理论,”俾格米人说,“这就是我的原则,但我还有个问题,我必须娶个白种女人。”
“没什么不可以啊。”我答道。然后过了一会儿,我又说:“但为什么非要娶个白种女人呢?如果我们都一样,谁会在乎你老婆是什么肤色?”
“她必须是个白种女人,”俾格米人说,“只有白种女人才能理解我的智人原则。我绝不能娶个黑鬼。”他说最后这个词时表现出的恶心倒是让我感同身受,从他将来妻子的角度去想的话。“这就是我的问题,”他继续说着,“我该怎么达成这个目标呢?你有这个机会,我没有。”他看了看四周漆黑一片、近乎空荡的房间,然后伸出一只空空的手掌。他的脸上露出一副酸溜溜的表情,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失望情绪说:“我要怎么做才能见到一个白种女人?要怎么做才能找到一个白人老婆?”
这个问题不完全是说说而已。我是跟一个荷兰女人一起进的酒吧,之后我就没看到她了,已经去睡觉了吧,但她确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俾格米人是想让我给他介绍一下。“我有个想法,”他说,“荷兰。主教,就是我的老师,他曾在全世界旅行,对我来说,荷兰只是个想象,但又很真实。”
我在本书的一开始讲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人们是如何想象他们自己和他人的书,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想象我们自己世界的书。一年前我在卢旺达遇到那个俾格米人的时候,政府采取了一项新政策,根据这项政策,在该国占多数的所有胡图族都被号召去杀死占少数的图西族。卢旺达政府及其治下数量惊人的国民,都幻想只要消灭图西族就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大屠杀紧接着就发生了。
忽然间,好像有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情就在我们身上发生了—而我们仍然只能去想象它。生活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种想象到底何为真相的特殊需求。在1994年屠杀发生的数月间,当我跟踪来自卢旺达的新闻时,以及其后我读到联合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决定用“种族灭绝”一词来描述那里的状况时,我不断回想起康拉德《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中接近尾声的那一刻,故事的讲述者马洛回到欧洲,他的姨妈发现他十分虚弱,于是为他的健康而心焦。“我的身体无须照料,”马洛说,“我的想象力才需要抚慰。”
我把马洛从非洲回来时的状况作为我的起始点。我想了解卢旺达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国家所发生的事情的,以及事情发生后他们又是怎样继续生活的。“种族灭绝”一词和无数无名的死者都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我在1995年5月开始造访卢旺达,然后不久我就在吉孔戈罗遇到了那个俾格米人。我完全没想到他是个俾格米人:他身高差不多有5.5英尺。他的自我声明,看起来好像是想把自己和胡图族与图西族间的问题区分开,他把自己看作跟我一样的局外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尽管他完全没有提及种族灭绝,但我还是得出了这样的印象,即那场屠杀才是我们交流的主题。在卢旺达也许可以谈些别的东西,但我在那里的实质性谈话中,没有哪次不是把“种族灭绝”(至少是悄无声息地)看作所有其他理解和误解产生的参照点。
所以当那个俾格米人说到智人时,我听出了他的潜台词。俾格米人曾经是卢旺达的第一代居民,一个森林族群,他们一般被胡图族和图西族所鄙视并看作残存的土著。在殖民时代之前的君主制时期,俾格米人充当着宫廷小丑的角色,因为卢旺达的历任国王都是图西族,这种传统角色所造成的印象使俾格米人在种族灭绝期间不时被看作保皇派的工具而遭处死,同时在另一些地方他们则被胡图族民兵征召为强奸犯—让他们侵犯图西族妇女以增加一点额外的部族笑料。
曾指导过我在宾馆酒吧里遇到的那个男人的圣公会主教,很有可能把教育这样一个原始的野蛮人视作对传教信条(即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的一次特殊的奖励性挑战。但这个俾格米人可能是学得太好了。很显然,在他的经验中,人类的同一并非事实,但他还是坚持在说这个理论,这个原则—一种白人牧师的主张。他把这一主张当成一个邀请铭记于心,最后却发现它冷酷的局限性。在普遍性的名义下,他学会了轻视丛林里的同胞,自恋又鄙视自己的遗传特征。现在他确信,一个白人妻子就是他所需要的能证明自己理论的缺失一环,然而这种匹配成功的微小可能性却在强烈地考验着他的信仰。
我试图缓解这个俾格米人的挫败感,告诉他即便一个周围都是白人女性的白人男性—即便在荷兰—想找一个合意的配偶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说的是非洲人,”他说,“非洲人都有病。”他第一次勉强露出一个扭捏的微笑。
“有一本小说,”他继续说着,“书名叫《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你知道吧?这是我的一个更大的理论。不管你是白的、黄的、绿的或者黑不溜秋的非洲黑鬼都没关系,都是智人。欧洲人处在一个高科技的阶段,非洲人还处在科技非常原始的阶段,但所有人类都必须联合起来为了对抗自然而努力。这就是《呼啸山庄》的原则,这就是智人的使命。你同意吗?”
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人类克服自然的努力,”俾格米人天真地说,“这是唯一的希望。这是通向和平与和解的唯一道路—全人类共同对抗自然。”
他坐回到椅子上,把手臂交叉在胸前,然后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我说,“但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吧。”
“的确,”俾格米人说,“这的确是个问题。”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wei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