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027,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春节》
内容简介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最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最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作者简介
萧放,湖北英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对民俗中的时间文化有精深研究。
著有 《<荆楚岁时记> 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等十八种著作。参与编著《中国民俗史》《民俗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壹 丰收祭与新岁首
贰 春节的演变
叁 春节习俗深描
肆 海外过春节
后记
精彩书摘
《春节》文摘
正月里来是新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它一般在公历2月3日、4日或5日,是正月前后的一个重要节日。
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汉朝继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句芒。这天,人们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六朝时期,人们在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还要在门上贴“宜春”二字。立春剪彩中蕴含着对情人的深深祝福。唐人更以立春剪彩为时尚,诗人李远的《剪彩》诗云 :
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鞭春
宋朝开始有鞭春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北宋开封府,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明代北京立春时节要举行盛大的迎春、鞭春仪式。仪式由官府主持。东直门外设有春场,场内有春亭。每年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佐、耆老、学师儒,府衙上下皆骑马,只有县丞府尹坐轿,官员一律着红色衣服,簪花迎春。将春牛由春场迎入府内。这天,塑小春牛芒神,送入宫中,依次进皇上春、中宫春、皇子春。然后,百官朝贺。立春当日,府县官吏,各穿官服,礼句芒神,用彩色的鞭子鞭打春牛三次,以示劝农之意。立春日,北京人无论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民间互相请客宴会。
明代江南地方也重视立春仪式。以浙江杭州为例,立春的仪式,由附郭二县,轮年值办。仁和县于仙林寺,钱塘县于灵芝寺,前期十日,县官督促基层坊市里甲,备办各种仪仗物件,选拔召集优人、戏子、小妓,装扮社伙,装扮的故事有 :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各种扮相,竞巧争华,排演练习数日,谓之“演春”。立春日,郡守亲率僚属前往迎春,前面是社火表演,后面跟着春牛,人们聚集沿路围观,竞相用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社火表演的社首,身着冠带,骑驴跳跃,大呼小叫,并以人扮皂隶士卒簇拥前行,称为“街道士”。街道士等经过官府豪门时,都用赞扬的语词祝福主人。最后来到州府厅堂,以彩鞭鞭碎纸春牛,随后鞭土牛,分送各级官员与地方贤达。而民间妇女,才“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缀之钗头”(《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明代苏州迎春的情形记载在袁宏道的《迎春歌》中 :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01.png
清代立春日,有“进春”仪式。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京师除在各衙门鞭春外,还有带着彩绘制作的芒神、土牛,在吹吹打打的仪式中,由京兆尹率着国学生恭送大内朝廷。苏州、扬州在明代一如杭州,以优伶官妓为行春的仪仗队伍,清朝初年仍然如此。扬州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 :春梦婆一人,春姐二人,春吏一人,皂隶二人,春官一人。立春日,打春官,给春官二十七文报酬,另赏春官通书十本。康熙年间,裁减乐户,没有官妓后,人们用花鼓戏中的角色代替。在扬州花鼓中,女性人物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所以扬州俗语有 :
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灯。(《扬州画舫录》卷九)
清中期后,苏州等地也由以前的官妓改为市井乞儿充任社火表演者。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娄门外的柳仙堂。观者如市,男女争着用手摸春牛,以求新年好运气。民谚云 :
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
立春日,太守在府堂举行鞭春仪式,用鞭子鞭碎土牛,谓之“打春”。立春日在苏州称为“春朝”,过节气氛与冬至差不多,人们用米粉做丸子,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并互相拜贺,名为“拜春”。
民国之前,各地仍有“打春牛”的习俗。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涂上五彩,还要做一个芒神。在立春这天,由县令在衙门内主持鞭春仪式。县令用彩鞭鞭碎春牛,众人争抢土块带回家,说是今年就会有好收成。民间在立春前后要张贴春牛图。春牛图是年画的一种,有一儿童装扮的芒神,手持柳条,或立牛侧,或随牛后,或骑牛背。陕西的春牛图有天下大吉、天下太平的字样。
春饼
立春还有特定的饮食,春饼是典型的一种。六朝时即有春饼。这是一种薄面饼,人们用它裹生菜食用,春饼与生菜等在古代号称春盘。杜甫在《立春》诗中曾写下 :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佳句伴随着春饼,至今令人回味。明代北京人立春互相请客宴会,吃春饼和菜。清人孙国敉《燕都游览志》:
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苏州人立春前一个月就在市场上卖春饼。商人标示所卖饼子为“应时春饼”。春卷是与春饼类似的近代立春食品,春卷将菜馅裹入薄面皮中,然后油炸食用。春卷具有皮薄、色黄、香脆、质嫩、味鲜的特色。萝卜也是立春的应节食品,明代北京人无论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清代北京人新春日献辛盘,即使是一般百姓,也要杀鸡割肉,做面饼,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生吃水红萝卜,名为“咬春”。现代都市、乡村大都传承着新年吃春卷的节日食俗,其中蕴含的迎春意义不言自明。
前言/序言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 子要戴新呢帽。 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 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 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 热切心情。 当今的春节虽然没有 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 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 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 人如潮涌,城乡之间几十 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 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 大景观。“一年不赶,赶 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 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 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 丝毫不减。多年前,一首 《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 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 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 、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 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 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 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 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 着亲人的团聚、礼物的馈 赠,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 迁,传统的节俗也在变化 ,有人说:“过年不就是 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 。”也有人说:“过年越来 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 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 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 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 了,人们失去了以往盼望 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 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 找、思索,有时不免迷茫 ,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 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 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 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 神渴求?大众并没有对传 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 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 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新 的文化需要。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 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 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 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 义的文化现象——我们可 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 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 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 也一样,想改变它没有那 么容易。 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 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不 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 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 圣的地位。团圆是春节文 化的重要内容,有一句唐 诗很能描述这种情况:“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 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 ,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 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 一双碗筷。许多地方,年 夜饭必定有鱼、肉做成的 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 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 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 ,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 的精神聚餐。年夜饭一定 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 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 圆饭。 人除了一般的生理满 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 与心灵的安顿。中国的春 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 的文化功用,而春节更富 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 族祖先,亲人欢乐聚会, 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 交融之中得到升华。 如一首歌所唱,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 十五里路,那么春节就是 最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 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 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 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 等仪式,传达着亲情、友 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 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 。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对春节不仅要呵护、 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 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 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 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 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 、年画、鞭炮、龙灯、狮 舞、团年饭、拜年、庙会 、社火、压岁钱、年节礼 物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 氛。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 情感、愿望的释放日,这 一天,人们让旧年的郁闷 、旧年的压抑,在送旧的 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 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 迎春的鼓点落人人们的心 田。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 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 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 和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 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 方共享的文化节日。如美 国纽约已将春节列为法定 假日。在文化多元化的世 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 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 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对 于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 价值,也日益受到世界人 民的认同与欣赏。 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 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 ,让我们在庸常的日子里 有机会体验深厚的文化意 蕴。如今,我们已经失去 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 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 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 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 色,就会枯干,生活就会 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 在时间的追赶之下,我们 的日常生活勿忙而功利, 我们的精神常常焦虑而孤 独。我们不妨在传统节日 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 、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 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 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 点色彩。如是我愿。
编辑推荐
“为庸常的生活赋予文化的意义”,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国民知识读本,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 知识准确,全观描述,融入作者在长期节日研究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带你了解春节文化背后蕴含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 雅俗共赏,语言精炼生动,表达细腻传神:4大章节,50幅彩插古画,图文并茂,精心呈现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社会时间的重要通过仪式,是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的体现,利用节日不断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也因此而浓厚和突出。 “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