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杨念群-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986,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五四的另一面 :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内容简介

本书在梳理和反思既往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五四运动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做了新的思考。作者认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其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作者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相对长的时段内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时各种主义的兴衰演变、五四青年在时势变迁中的反应和抉择、“社会”观念及“社会改造”诸种实践的兴起,对于我们思考五四,乃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演变均有启发。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精彩书评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个人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横空出世,风靡一时,五四新青年凭借一腔热血和蓬勃激情,以冲决旧网罗的搏命姿态,高扬个人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价值,的确为那些长期遭受传统体制压抑的人打开了一扇祈望自由的心门。可是时隔不久,“个人主义”就令人不可思议地遭到了冷遇,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我以为,“个人主义”尴尬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论者在解读“个人主义”内涵时,仅仅集中诠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原生意义,而没有考虑西方“个性”自由理念与中国注重群体意识的传统观念之间肯定存在冲突。除此外,“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造成的强劲冲击亦应是“个人主义”渐趋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思潮对“个人主义”的猛烈扫荡,很大程度上是现实蕴育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的急剧分化,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内“社会改造”思想的流行。这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在此无须多论。我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西方的东西,可细究其中的运思逻辑,却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者所关心的诸如“财产的公平分配”“寻求平等正义”等话题,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亦时有显现。如果从“公”“私”分野的角度观察就更加清楚,《礼记 · 礼运》篇所揭示的“天下为公”思想,从经济上而言就有“平分”财产的意思,与私人占有的邪恶相反,构成公平、公正与私有、奸邪之间的对立。“大同”世界的“公”是指共同体内“平分”的终极状态,具有道义上的终极原理性。

古代中国人一般遵从个人的自然欲望要服从社会性欲望的教条,“自私自利”的行为因与公共利益相违背而遭到摒弃,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角度立论。还有一个与之并列的经济维度需要注意,因为无论是“公”还是“私”,都涉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私利”和“公益”也是相对立的概念,一个人不能只顾及一己之利,还要想办法为社会利益贡献力量。所谓“天下之公”本身就包含着平等分配经济产品的考量,也可以引申出经济上限制个人私利的意思。

在政治上,普遍的“公意”不承认个人之“私”的合理性,最终形成反专制的国民自由平等的逻辑。在经济上,对“公意”的强调,则导向了平均分配的民生主义,由“民生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自然顺理成章。正如沟口雄三所言:“天下之公概念的发展这一思想状况易于朝向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易于与传统思想相结合,或者甚至可以说,中国天下之公的传统因其包含着天下整体性,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中国传统中蕴含着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引进和发展的元素也许很难立刻发生作用。五四时期学人对此颇有自觉,有人就感觉到,“个人主义”是18 世纪的产物,只适合18 世纪的情况,到20 世纪则会带来痛苦和悲惨,“社会主义”就会应时而生。因为“社会的进步,是要各部分平均发达,分工互助,各不相冲突才好。若是一部分发达过甚,压迫他部分不能同时发达,受了伤害,则不但于社会进化有碍,并且可以制全体社会的死命”。这都是经济上个人主义、放任主义盛行带来的恶果,自由竞争导致“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互对抗争斗,而自由竞争的主要原动力就是“自私自利的原则”,最后使得少数资本家获得了自由,大多数人则得不到好的待遇,造成家室离散和身心痛苦,毫无自由可言。

人们担心,“个人主义”流行会使一小撮人群谋取最大利益,大部分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好处,造成经济分配的不公,诱发社会的不平等状况,资本家和个人的对峙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个人主义”就此成为解决弱势群体不公现象的障碍,必须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

需要在此特别申明的是,与梁启超等人对“群己”界线的讨论主要从“伦理性”角度切入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流行,之所以能够取代“个人主义”成为舆论新宠,是因为其论述主旨直面经济上的“分配”困境,而不只限于讨论“个体”与“群体”的边界到底应该如何设定这类比较抽象的道德问题。这类问题貌似源自现代西方理论,其实与古代中国人关于“公”大于“私”的传统见解密不可分。比如不少论者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对私有制产生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并持续对之展开批判,就未尝不可以看作对古代公有观念的致敬。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选择马寅初的一篇文章做一点讨论。

马寅初在一篇题为《个人主义之将崩溃》的文章里运用经济学理论预言“个人主义”行将消失,表示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大势。马寅初的理由是,个人主义的基础建筑在以下三项条件之上:(1) 私有财产(private property),(2) 价格制度(price system),(3) 自由竞争(free competition)。而资本主义又建筑在个人主义之上,个人主义基础已经动摇,资本主义则不能不另寻出路。“个人主义”在经济界的表现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必然造成独占的结果。中国工业虽然远未发达,却已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迈入了独占之途。自由竞争必然造成两败俱伤,弱者终为强者所兼并,那些势均力敌的人也会合并组成加维尔(Gartel)、托辣斯(Trust)等独占组织。当自由竞争达到独占阶段时,分配愈趋不均,革命怒潮逐步高涨,社会随之呈现不安状态。中国的“个人主义”相当发达,将来一旦进入独占阶段,必将造成与欧美类似的情况。

前言/序言

谈五四就像赶场庙会,不仅要就着5月4日这天去赶集,而且有大集小集之分,今年好像逢上个赶大集的日子。言论圈又该熙熙攘攘地热闹一番了。但若不想每年例行吆喝几句“五四万岁”的客套话,却要打着“学术”旗号来赶集就有很大难处,难在这集市须是以新鲜产品示人,如不识趣,一脚踏入其中,就如赶科举考场的士子,很容易做出倒人胃口的八股文章来。

既然有此自警的意识,就该拿出个有资格赶此大集的理由来。详细的表白都在后面的行文中,读者自会品评,不用我在此啰唆。不过,既然赶集的人历来如过江之鲫,近年名门正派和各路草野神仙均喜混迹其中,还是得先辨明自己是哪一路的鬼怪才好。否则刚踏入门就被乱棍打出,不但失了身份还没了资格。逡巡良久,才在下面简要列出些以往五四研究的八股信息和我的批评态度,交由读者来评判我赶五四这趟集是否合理。

八股一:五四被当作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持此论者天真到觉得一天的事就能改变世界。

我的回答是:五四是个长时段的全方位革新运动。它的影响时间至少应拉长到20世纪40年代。

八股二:五四是一只面目狰狞的“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它必须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文革”中神像被砸,老师被打也是五四惹的祸。

我的回答是:历史研究如果也搞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套“唯成分论”“血统论”,岂不狠狠扇了自己一个嘴巴!

八股三:批五四居然成了兴国学的一个理由,遗老遗少纷纷借攻五四出气,以批鲁迅为时髦,遍地以“返祖现象”为荣,奇观妙境一时无两。

我的回答是:堕落到拿五四当国学的出气筒,只能看出所谓“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八股四:五四是“个人解放”的尝试,如果“个人”得不到自由,就说明五四完全失败,毫无意义。

我的回答是:“个人主义”是西方舶来品,不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东西;我并非反对自由主义,但仍以为,“个人”自由学得像确是五四的目标之一,但绝非五四的唯一价值所在。

八股五:五四是一场纯而又纯的文化运动,是学术积累的大成,却与政治无关。

我的回答是:这是故意躲避意识形态解释的借口,情有可原却于理不合,偏离了历史的本相。学术文艺乃是五四的一面,五四的另一面是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风潮。其得失成败虽见仁见智,却难以回避。

以上是我今年五四赶集的联络图,凡欲知我罪我者,请凭此图。

编辑推荐 

1、从五四读懂现代中国

五四的意义不只局限于5月4日这一天,它既延续了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又暗暗启迪了后来狂飙突起的社会改造风潮。读懂五四,才能读懂现代中国的复杂历史激变。

2、讲述常识之外的另一个五四,发现斑驳多彩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3、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4、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5、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6、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7、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8、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9、拓宽研究视野,为政治史注入新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