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96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罗马:七次劫掠史》
内容简介
罗马人一次次劫后余生,一次次东山再起,又一次次筑造新的伟大丰碑。和平与战争,二者缺一不可,将罗马塑造成一座非凡之城。
作者积十五年之功,搜集大量史料,重现罗马这座城市遭遇七次入侵的重要历史阶段,揭示劫掠如何改变罗马的历史进程。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体罗马史。三十多幅作者实地拍摄图片,七幅地图,二十多幅精选名画插画,全景展现了经历七次浩劫洗礼及其间数次自然灾害侵袭后,依旧稳固矗立于历史舞台的罗马城。
作者简介
马修·尼尔
1960年生于伦敦,祖父和父亲都是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现代史专业。出版小说五部,其中包括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并获得惠特布莱德年度好书奖(现更名为科斯塔奖)的《英国乘客》。痴迷于不同的文化,游历过八十多个国家。尤其热爱罗马文化,目前已在罗马居住了十五年。
译者单娜娜
青年译者,2012年从事口笔译至今,擅长文史类图书中英互译、国际商务谈判口译。英译汉作品有:《天使岩》《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汉译英作品有:《文学图像论》,与人合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精彩书评
这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以生动的纪实文字呈现了这座伟大城市反复发生的灾难和复苏。尼尔目光敏锐,见多识广,他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带着寓意的笑语,是陪伴罗马朝圣者的完美维吉尔,与他们一起追寻罗马从古到今那些巨大的历史谜团的答案。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哈佛大学教授,新历史主义批评流派泰斗)
《罗马:七次洗劫史》是难得的:一部博学的历史著作,读起来却令人欲罢不能。凭借小说家对揭示细节的眼光和优秀导游一般和蔼可亲的优雅,马修·尼尔带我们进入了迷人的文字版的“永恒之城”。这部书中每一处都很精彩!
——玛利亚·森普尔(《伯纳黛特,你要去哪》作者)
以令人惊喜的精彩重述罗马……书中有许多扣人心弦的小插曲。这部书与其说是一个衰亡的故事,不如说是一次放慢速度的过山车之旅,在一个深深沉浸于历史中的地方穿梭。
——格雷格·伍尔夫(历史学家,发表于《华尔街日报》)
尼尔在罗马辉煌历史书写上的突破,在于他所带来的选择性原则,以及他的深度研究。……尼尔领先于大多数其他罗马编年史家一步。
——艾伦·雷蒂卡(资深编辑,发表于《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第一章高卢人001
第二章哥特人027
第三章还是哥特人079
第四章诺曼人107
第五章西班牙人和路德宗信徒147
第六章法国人209
第七章纳粹分子267
后记341
致谢346
注释347
参考文献356
插图出处379
精彩书摘
从未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独有千秋;也从未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将自己的过往保存得如此完好。身处罗马,你走过的桥,可能就是西塞罗和恺撒当年出行经过的桥;你驻足仰望的神庙,可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你步入的教堂,可能有上百位教宗先后在此做过弥撒。此外,罗马城内还有诸多名胜古迹:许愿喷泉、万神殿、罗马斗兽场、圣彼得大教堂以及西斯廷礼拜堂等。你还能一睹墨索里尼时期的法西斯宣传材料,而这些材料大部分都完好无损。罗马人甚至还将纳粹占领时期的盖世太保总部保留下来。罗马是一座历尽磨难的城市:遭受过多次特大洪水、火灾、地震、瘟疫以及各路敌军的侵袭。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古迹和资料能够幸免于难,堪称奇迹。
我8岁时第一次来到罗马,从那时起我就发现,从没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将自己的过往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罗马的迷恋竟丝毫未减,于是多次故地重游。在过去的15年里,我干脆定居罗马,以便仔细地研究它,认识它的每一块砖。我特别想写写罗马的过往——罗马2500余年的历史,看看究竟是怎样的过往造就了今天的罗马。
但是,这里有个难题。罗马的过往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座城市曾经历过多次沧桑巨变,无数个罗马曾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致每个时代的罗马人都与其他时代的罗马人截然不同。那些试图讲述罗马历史的书籍,不是长篇累牍,就是仓促收尾,因为罗马的历史实在太长,发生的事件实在太多,它们只能草草了事,泛泛而谈。写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可以说是我的主业,而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清晰而强有力的结构。于是,我便开始思考,罗马的历史该用怎样一种结构来架构呢?我实在不想将罗马的历史记成无休止的流水账。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何不将注意力集中在罗马城的几个重要时刻——促成其改变并为其提供新方向的时刻。显然,沦陷的时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罗马人会沮丧地发现,罗马的历史总是充斥着沦陷。
“七”似乎是个不错的数字,七座山丘,七次沦陷。我开始构想如何像讲故事一样写下每一章。首先,我们会看到大队敌军朝罗马城攻来,我们会好奇这队敌军究竟是何方神圣,是何原因让他们大动干戈。我们姑且按下不表,转而来看这座城市在战争前的样子,也就是它在和平时期的样子。我们仿佛看到一张从罗马寄来的巨型明信片,从这张明信片上了解罗马城的外观、穷人和富人的财产构成;了解是什么让他们众志成城,又是什么让他们四分五裂;了解他们用什么装饰自己的家,用什么清洁自己;了解他们以什么为食,对性有着怎样的看法;了解他们的信仰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人生观;了解他们的预期寿命有多长,怎样打发时光;了解男人和女人怎样相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此时的罗马跟上一张名片中的罗马有何不同。以此类推,如同连点成图游戏一样,我们终会看到罗马城历史的全貌。最后,让我们回到沦陷的现场,来看敌军是如何攻破城池,他们又在此地有何作为以及这次沦陷又是如何改变罗马城的历史进程。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一直在为撰写这本书收集资料。撰写此书实乃乐事一件,我因此更加了解这座城市。尽管它确有种种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依旧爱它如初。自我8岁时第一次来到这里至今,它对我的吸引力竟丝毫未减。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整个世界看上去都不堪一击,但是罗马的过去却有让我为之一振的东西。罗马人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东山再起,又一次次筑造新的伟大丰碑。和平与战争将今天的罗马塑造成一座非凡之城。
编辑推荐
歌德说:一个人看到了罗马,就看到了一切。
透过“永恒之城”的陨落,看罗马如何塑造西方文明。
入选摩根大通2018年度推荐书单。
《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盛赞!
布克奖短名单入围作家、惠特布莱德年度好书奖获得者,马修·尼尔15年心血力作。
硬精装,双封面,装帧设计精致典雅,是私人典藏及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