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杨·T.,格罗斯-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884,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邻人》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作者简介

杨?T. 格罗斯(Jan T. Gross,1947—),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1996年,格罗斯及其夫人因其“杰出的学术成果”而被波兰总统授予波兰共和国勋章。已出版专著及合著十余部,包括《恐惧:奥斯维辛之后波兰的反犹主义》(Fear: Anti-Semitism in Poland after Auschwitz)、《来自域外的革命:苏联对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的征服》(Revolution from Abroad: Soviet Conquest of Poland’s Western Ukraine and Western Belorussia)等。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是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发巨大的反响和争议,它在波兰激起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波兰—犹太关系的集中讨论,波兰议会在本书出版后发起了对耶德瓦布内大屠杀的调查,波兰导演瓦迪斯瓦夫?帕西科夫斯基(W?adys?aw Pasikowski)受到本书和相关讨论的启发,拍摄了电影《沉默的共谋者》。

译者简介

张祝馨,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译有《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等。

精彩书评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纽约时报书评》

《邻人》引起的巨大争议已经跨越了大西洋。——《新闻周刊》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洛杉矶时报》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大屠杀:第三帝国与犹太人》(The Holocaust: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Jews)作者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目录

致谢

前言

事件梗概

资料来源

战前

苏联占据时期,1939—1941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拉兹沃夫大屠杀

准备

谁谋杀了耶德瓦布内的犹太人?

谋杀

掠夺

私人传记

不合时宜

人们记得什么?

集体责任

对资料的新诠释

有可能同时成为受害者和施害者吗?

通敌

对斯大林主义的社会支援

为了一种新的史学

后记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
年轻的拉比雅各布·贝克在沃姆扎著名的授业座①开始了自己的宗教学习,在离开耶德瓦布内之前,他都沉浸在《塔木德》(Talmud)研究中,并且使用“皮卡兹”(Piekarz)作为自己的姓氏,即“贝克”在波兰语中的写法。回忆起战前与那些波兰邻居的交往,雅各布·贝克仍备感亲切。他与他的母亲、祖母和两个兄弟住在一起,这个家庭结构和希拉瓦(Sielawa)家差不多。和这个社区中的其他人一样,皮卡兹家的孩子们偶尔会在席拉瓦家的井里打水,大家都认为他们很能干。“一个冬天的傍晚,我看到邻居席拉瓦家的小女儿给瑞泽雷[Reizele,雅各布·贝克的祖母]送了一点点用来喂牛的土豆皮,而瑞泽雷立刻给了她整整一加仑的牛奶作为答谢。当我问及为何要做这种不平等的交换时,瑞泽雷解释道:’从她送来的那一点点土豆皮我们就能推测出他们家的晚饭少得可怜。’”战后50年,阿格涅丝卡·阿诺德访问了一位来自耶德瓦布内的年长的波兰药剂师,后者也回忆到波兰和犹太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在观念上或者其他方面从来没有什么大的分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犹太人与波兰人关系十分和睦。他们依赖对方,彼此间都亲近到可以直呼其名:雅内克(Janek)、伊采克(Icek)……我敢说,在这里,生活就是田园牧歌。”
邻里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十分频繁。犹太人对周遭人群中潜在的敌意总是非常敏感,尤其是考虑到整个区域在政治上都坚定地支持着民族民主党(national-democratic Party),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年月中,即便在耶德瓦布内的暗处流动着谨慎或警惕的情绪,公开的对峙和冲突也会被避免;一些本来很可能会升级成危险事件的场面,幸而也都被平息了。
当然,面对反复爆发的反犹主义浪潮,犹太人往往无力招架。在很久以前,当地的绅士阶层会定期召开地方性的集会,将人们以及一大群侍从和学徒召集于某处。在那个时代,常常会发生口角、酗酒和殴打当地犹太人的事件。在复活节期间,神父会在他们的布道词中将犹太人描绘为杀死上帝之人,因而复活节也成了一年一度反犹主义暴行爆发的时间。当然了,由于某些意料之外的巧合,悲剧性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比如,1934年,在耶德瓦布内,一名犹太妇女被杀害;几天后,在邻镇的市集日上,一名农民被人开枪打死。一个传言不胫而走,说耶德瓦布内的犹太人就此要开始报复波兰人了。约纳·罗斯齐尔德(Jorla Rothchild)是当地教堂重建项目中钢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他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在阿维格多·比阿沃斯托茨基(Avigdoi Biatostocki)拉比和他一起拜访了耶德瓦布内的神父之后,(人们都期待发生的)犹太大屠杀的势头被遏制住了。
这段插曲完美地嵌入了犹太人存在的“界线”中,他们已经预感到了即将来临的大屠杀(正如“二战”期间,犹太隔离区的居民几乎总能提前预知德国人将要采取的“行动”[Aktion])。犹太人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应该安抚所有的世俗和宗教部门,并借助它们的力量阻止危险的临近,这些应该都是理所当然的。犹太人一直以来都在缴纳一笔额外的税款,就是为了能在这种时刻得到保护。而且,几个世纪以来,克希拉(kehillas,即犹太社团)也一直为了同样的目的而存有一些特殊基金。
“二战”爆发之前,耶德瓦布内一直是一座安静的镇子,那里的犹太人和波兰其他地方的犹太人几乎没有区别。非要说区别的话,可能就是他们过得比其他犹太人更好。无论是国家的分裂,还是旷日持久的冲突,都没有影响到这个犹太共同体。耶德瓦布内住着一些“哈西典”,而这个犹太社区中的成员都认可,他们的精神领袖是虔诚的、受人尊敬的拉比阿维格多·比阿洛斯托茨基。战争开始前几年,一位新的教区神父马里安·舒莫瓦斯基(Mazjan Szumowski)被委派到这个小镇,他支持民族主义党派(nationalist party)。但直到那时,比阿洛斯托茨基拉比和耶德瓦布内的天主教神父都相安无事,相处和睦。此外,当地的警察局局长也恰巧是一位得体又正直之人,他维持着这个小镇的秩序,不遗余力地追捕闹事者,不论那些人的政治面貌和种族背景是什么,都一视同仁。而在此之后,战争爆发了。
……

编辑推荐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读者思考普遍潜伏在人性中的邪恶。

本书是数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为我们反思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这是一本历史著作,但它更像侦探小说,一步步复原和重构了那场屠杀的真相。

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格罗斯代表作,甫一出版便在波兰和美国引发巨大反响和争议,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

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决选名单。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