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709,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大繁荣时代》
内容简介
《大繁荣时代》以美国一战以后,经济突飞猛进为背景,以三任总统执政方针为线,全景呈现了美国1919-1931的十二年间政治、经济、艺术、时尚、科学与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三位总统迥异的政治理念与执政方式体现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错综复杂的局势走向。威尔逊的心高气傲,总统哈代一事无成又离奇死亡,柯立芝任下虚弱的“柯立芝繁荣”;崇尚自由和享乐主义的美国在这一时期却出台了禁酒令。芝加哥黑手党老大阿尔·卡彭借以贩运私酒发家,一时风光无限。此时,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社会新思潮不断涌现,新的生活方式也层出不穷。女性和黑人的权益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 棒球、网球、高尔夫以及拳击等受美国人喜爱的体育运动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始在美国盛行,信贷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满足欲望的重要手段。
最后,作者集中笔力描写1929年前后华尔街金融市场的疯狂与崩溃,美国经济肆无忌惮的狂飙突进终于大崩盘。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艾伦: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曾从事教职工作。曾担任《大西洋月刊》编辑、《世纪杂志》主编以及《哈泼斯杂志》主编。
精彩书评
毫无疑问,艾伦是爵士时代的希罗多德 。
—《纽约时报》
目录
第01章序曲:1919年5月 1
第02章回归常态 19
第03章红色大恐惧 51
第04章美国逐渐康复 89
第05章习俗与道德的革命 103
第06章哈定与丑闻 133
第07章柯立芝繁荣 169
第08章喧嚣的岁月 205
第09章知识分子的反抗 247
第10章酒和阿尔·卡彭 271
第11章佛罗里达——温馨的家 299
第12章大牛市 325
第13章大崩盘 357
第14章1930~1931:剧震余波 377
附 录: 材料来源与致谢 395
精彩书摘
假如现在让你回到过去,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的时代,在你的眼前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象呢?也许你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和现在不一样。没错,因为自从1919年到现在,美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1919年的一对美国年轻夫妇的家庭,以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吧。这对夫妇是史密斯先生和史密斯太太,假设他们活在一个小康家庭。他们定居在克里夫兰、波士顿、西雅图或是巴尔的摩——事实上,具体是哪个城市并不重要。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在1919年5月的某一天的生活。之所以选择5月,那是因为5月份正好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个月。此时的美国社会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战时的混乱状态,恢复到和平时代的生活方式,但是战后10年即将出现的深远影响却基本上还没有开始。我们就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看看数年之后,美国社会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
1919年5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史密斯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到餐桌前,准备吃早餐。你打量一下史密斯先生的着装,发现他着装的风格和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区别不大,也许只是裤腿短一些,但总的来说,男士的着装风格在这十几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你再看看史密斯太太的装扮,就会发现和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大不相同。
史密斯太太今天早上穿的是套装,套装的裙子很长,一直到脚踝,距离地面只有6英寸,因为在当时,正式的裙子离地高度就是6英寸。裙子的下摆遮挡住史密斯太太的脚跟。不过,史密斯太太在最新的一期《时尚》(Vogue)杂志上读到一则令她大吃一惊的文章,文中说:“自从波旁王朝到现在,时尚女性的裙子都是要盖住脚踝的,但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
“裙子越来越短?这还能穿出去见人吗?”史密斯太太嘟囔着。
由于春天到了,天气日渐温暖,所以今天她特意换了一双低帮鞋;可是在几个月前的冬天,她可不敢这样穿,她外出的时候要么穿上厚厚的鞋罩,要么穿着带有蕾丝装饰的高筒皮靴,若是在家里或者参加朋友聚会,她会特意穿上高筒的黑漆皮鞋,鞋尖有漂亮的麂皮装饰。史密斯太太在袜子的选择方面也很有讲究,她通常穿黑色的长袜,若是穿褐色皮鞋,那一定要搭配褐色长袜,总之,绝不会穿肉色长袜。在内衣方面,史密斯夫人穿得也相当保守,她用筒型女式内衣和衬裙将自己的身体紧裹起来,而内衣上还装饰着厚厚的荷叶边褶皱——这在当时是标准的家庭主妇的风格。
史密斯夫人并不热衷于化妆。尽管在她那个时代,社会舆论对妇女化妆已经相当宽容,涂脂抹粉不再被当作妓女的专利,一些大胆开放的年轻女性也开始接触化妆品,但绝大多数受到传统教育的女性仍然对其心存偏见和抵触。在当时的美国,美容业刚刚出现,街头的美发厅屈指可数,至于整容手术对史密斯夫人这个时代的女性来说更是闻所未闻。史密斯太太在外出购物时,她会在帽檐的下部挂上一副面罩,以避免直接抛头露面。当然,在炎热的夏天,史密斯太太也喜欢去游泳池畅游一番,但是她肯定穿最传统的泳衣,比如那种丝织的束腰外衣,或者外面罩有印花棉布的紧身内衣,而且,泳衣必须连着一双长筒袜。
像当时的所有正统女性一样,史密斯太太留着一头长发。她可从来没有想把头发剪短的念头。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普遍有这样一种印象:留短发的女人和那些留着长发的男人一样,要么是鼓吹自由性爱者,要么是崇尚激进主义的激进青年。当时在纽约棕榈花园发生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那是1918年11月的一个晚上,一群信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年轻人找到纽约棕榈花园的经理,要求租一间礼堂来召开集会。不料集会期间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骚乱。事后,记者在遍地狼藉的礼堂采访经理的时候,经理满腹委屈地说:“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分子?他们脑门上又没写着字!当时前来求租礼堂的是一位女士,我只看到她穿着得体,彬彬有礼,可我忽略了她留的是短发。若是我当时注意到她的发型,打死我也不会将礼堂租给他们啊!”
史密斯夫妇坐在桌前,开始用餐。他们的早餐除了麦片、牛奶外,还有一些牛肉。在当时,人们已经对食物的“卡路里”(热量)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维生素这种物质的存在。
史密斯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着今天早上的报纸。当然,这份报纸并非一份格调不高的小报,因为在那个年代,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报还没有面世呢。虽然在当时,赫斯特也创办了小开本的图片日报,可算是今天小报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小报的出现,还要等到1919年6月26日《纽约每日新闻》(Daily News)的面世。《纽约每日新闻》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其日发行量在一年内达到了近25万份,在5年之内超过了80万份,而在10年之内更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30多万份。
史密斯先生的目光被头版的一条新闻所吸引。这条新闻讲述的是美国海军的水上飞机NC-4经由亚述尔群岛、飞越大西洋的盛况。当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还无法做到不间断飞行,但人类首次飞越大西洋成为1919年5月最激动人心的事件。(真正做到不间断飞越大西洋发生在1919年6月14日,伦敦《每日邮报》出资1万英镑赞助,美国飞行员约翰·威廉·埃尔库克和他的领航员阿瑟·布朗,于6月14日冒险驾驶一架双引擎的“威克斯-威米”双翼机从美国起飞,16小时后顺利降落在爱尔兰克里夫顿附近的一块农田里,首次成功完成人类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而著名飞行家林德伯格从纽约到巴黎,实现单人飞越大西洋的壮举则是8年之后的事了。)
史密斯先生又开始看其他版面的新闻。比如:在要闻版上用大篇幅刊登了有关巴黎和会的新闻,目前该会议已接近尾声,会议各方进入条约起草阶段;在国内新闻版上,也汇集了近日来美国社会的重大新闻:为庆祝一战获胜,政府发行“超额胜利国债”;赴海外参战的士兵返回美国;评论家宣称有发生一场新罢工的危险;西雅图市长奥勒·汉森将这个时代的苦难归咎于世界产业工人组织;万众期盼的《国家选举权修正案》有望获得通过,该法案将使妇女们在“国家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亨利·福特对《芝加哥论坛报》提起诽谤诉讼,因为后者将他比作本尼迪克特·阿诺德。①
看完国内新闻,史密斯先生又翻开了体育新闻版。他注意到在棒球比赛的新闻中,提到了一位名叫贝比·卢斯的球员。史密斯先生对这位球员有点印象——这位球员是波士顿著名棒球队红袜队近年来崛起的一位新秀,是一位优秀的投手兼外场手,在1919年4月的时候,他打出了一个本垒打;5月打出了两个。但史密斯先生还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卢斯即将创造一个新纪录—— 一年之中打出29个本垒打;后来,纽约扬基队看到卢斯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在赛季后出资12.5万美元将其召入麾下,最后卢斯果然成为一代巨星,甚至后来有一位观众在看他打球时,看到球飞向露天看台,因过于激动导致猝死,其巨大号召力可见一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因为在史密斯先生的时代,美国棒球联盟锦标赛的“一哥”并不是卢斯,而是老将泰·柯布。
史密斯先生在体育版上还看到:在托莱多市将举办一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拳王争霸战,擂主是当时的重量级拳王杰西·威拉德,挑战者则是名不见经传的杰克·登普西。这场比赛后来发生在1919年7月4日,当时有19,650名观众到场观战,不过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在第三回合,身高6英尺6英寸的重量级拳王杰西·威拉德就被登普西击倒在地,从而让后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那天的体育版面,还有关于鲍比·琼斯的报道,他虽然年仅17岁,却已经是美国南部高尔夫球冠军了;同时还有关于威廉·梯尔登的新闻,他也时常在一些网球比赛中获得冠军。但他们二人目前还不是全国冠军。当时高尔夫运动方兴未艾,还没有成为美国上流社会最流行的运动。甚至,当时很多人还非常轻视这项“令那些成年人花费时间在地上敲击一个白色小球”的运动。连打高尔夫球时穿的“灯笼裤”也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如果哪位打高尔夫球的人穿着灯笼裤走在大街上,他后面一定会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叫喊着:“快看哪!看那个男人的裤子!”
2
1919年5月,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个月,但和战争有关的新闻仍然出现在史密斯先生手中的报纸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巴黎和会的新闻,还有关于传奇英雄阿尔文·约克中士载誉归来的消息。约克的传奇经历是这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克是第82步兵师(全美师)第328步兵团G连的一个士兵。进入法国后,328团负责守卫马斯河-阿尔贡地区的夏帖儿-榭艾利附近的223高地后面的铁路段。在1918年10月8日的早晨,约克所在的第328步兵团被德军机枪火力所压制,约克和另外16名士兵在伯纳德·厄尔利军士的指挥下,被派遣向德军机枪阵地的侧翼迂回。这一群人由于看错了地图(法语地图)而跑到敌军战线后面,结果他们发现一个德国军官和一些士兵在吃早餐。这些德国人认为他们被包围了,于是就投降了。然而,山顶上的德国机枪手意识到美国人的人数可能很少,于是他们大声用德语叫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趴下,同时用猛烈的机枪火力横扫了这支美军小部队。一半的美军士兵非死即伤,厄尔利军士也被17发子弹打中而阵亡。厄尔利死后,美军小队失去了指挥官,这时阿尔文·约克挺身而出指挥了这支8人小队。约克看到德军机枪的位置大约有30码远,当时他除了一支恩菲尔德M1917步枪外,还携带了一把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而德军机枪手由于怕打到自己人,所以不敢把机枪的枪口压得太低。约克的恩菲尔德开火了,一枪干掉一个机枪手。由于约克来自田纳西州的山区,他们那里的人个个都是枪法精准的猎手,他一枪一个德国人。这时,在约克视野的盲区,一些德国人利用地形的掩护向前推进,偷偷接近约克的射击位置。他们一边躲着一边计算约克步枪的枪声,想像他的射击动作。他们算准了他的恩菲尔德连续打了5枪并开始装弹的时候就跳出来冲击,然而他们隐藏的小土坡距离约克的位置却还有20多米,这正好是在手枪的战斗射程内,他们也没想到约克身上还有一把自动手枪。约克用手枪射倒了多名德国士兵,而且他的行动也激发了其他几名幸存的美军士兵。最后这支美军小分队一共打死了25个德国兵并俘虏了132人。事后计算,约克开了20枪,射杀21名德国士兵。由于约克的英勇,他被提升为中士并获得国会荣誉勋章。
不过,除了这些新闻之外,报纸上还有最让人难过的消息,那就是每天不断增加的伤亡名单,这份名单就好像战争留下的阴影,长久地笼罩着美国人民。
史密斯先生看完报纸,开始与史密斯太太聊起天来。聊着聊着,他们就聊到了当前生活成本高昂的话题上来。史密斯先生说:“现在哪还有不涨价的商品?无论是食物、衣服、房租的价格,还是纳税,都在不断上涨。老板给我增加的那点薪水早被上涨的物价抵消了。所以咱们家今后开销要节约一些。”
史密斯夫人也随声附和着说:“是啊,从1914年到现在,每夸脱牛奶从9美分涨到15美分,每磅沙朗牛排从27美分涨到42美分,每磅黄油涨了29美分,每打鸡蛋也涨了28美分,可收入却没什么大的增长,人们生活不拮据才怪呢!而房屋租金就更离谱了,自从战争结束后,房源越来越少,租金也就水涨船高,钱都被那些牟取暴利的房东和中介们赚去了!”“是啊!”史密斯先生愤愤地对妻子说,“这些该死的黑心房东和中介,简直和世界产业工人组织没什么两样!”
史密斯夫妇二人用过早餐,来到车库,准备驾车前往公司上班。当时的美国,最流行的汽车品牌主要有来克星敦、马克斯威尔、布里斯科、泰普勒,以及道奇、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或者哈德逊。但肯定不会有克莱斯勒汽车,因为这个时候,克莱斯勒汽车的发明人——沃尔特·克莱斯勒先生还没有创办自己的公司,他正在通用汽车公司做第一副总裁。
无论是什么牌子的汽车,在1919年那个时代,汽车的车身比19世纪的汽车都要高很多,因此车内的驾驶者和乘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的观景台。我们估计,史密斯先生开的多半是一辆敞篷车,因为在那时,约90%的汽车都是敞篷车,轿车还是新鲜事物。而且,在大众的心目中,只有牟取暴利、投机倒把的奸商才开轿车。
让我们假设史密斯先生驾驶的是一辆福特T型车吧。福特T型车是福特先生和他的通用汽车公司于1908年10月1日推出的一款车型,一经推出很快就令千百万美国人着迷。它的价格非常合理,最初售价仅为850美元。而当时同类型汽车价格则为2,000~3,000美元。T型车的成功,也奠定了美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格局中的首要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用一分钟时间观察一下史密斯先生是如何驾驶这辆汽车的。只见他站在车外,打开汽车右侧的车门——因为当时的汽车前部只有右侧有车门。然后开始调整火花塞和油门杆的角度,接着用右手拉住一根曲柄,左手食指插进一个线圈中,用力拉动,同时右手转动曲柄,直到引擎发出阵阵轰鸣。然后史密斯先生迅速爬到驾驶位置上,再次移动火花塞,将油门杆调到两点二十五分的位置。上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因为如果他没有碰到油门杆,发动机就熄火了,那他只好再重复一遍上面的动作。在寒冷的冬天,经常要反复几次才能发动汽车。因此,史密斯夫妇经常一个人在车下,一个人在车上,共同配合完成发动汽车的工作。
终于,史密斯先生凭自己一个人就发动了汽车。他手握方向盘,一手松开紧急手刹,踩下低挡位的踏板,汽车向前缓缓开动,当汽车开到街道上时,他再将挡位踩到高速,汽车飞快地跑了起来。不过史密斯先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的汽车昨天在一段陡坡的路段把刹车装置烧坏了,而且还没来得及修理,因此现在他必须控制速度,目前他只能通过降低挡位来减速了。
史密斯先生驾车驶出街区,来到公路上。放眼望去,公路上车辆稀少。这也难怪,因为在1919年,全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还不到700万辆,而到了1929年,美国的汽车达到了2,300万辆。虽然公路上车辆稀少,但史密斯先生的车速却始终快不起来。因为当时的美国大多数公路还不是混凝土公路,如果车速过快则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汽车的速度备受限制。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都对车速进行了限定:1919年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0英里,而其他州的时速是20英里,直到1931年才允许每小时35英里或40英里。1919年的伊利诺伊州,汽车在城市住宅区最快只能跑到每小时15英里,在房屋和人口稠密的地方,速度只能是每小时10英里,在转弯处则更降低到每小时6英里。因此当有一次一位朋友宣称他在两个半小时内驾车跑了100英里,史密斯先生的第一反应是:你没有出车祸真是上天的眷顾。虽然这样的速度在20世纪30年代时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放在1919年当时的路况,开慢一些能够保证司机多活几年。
前言/序言
总 序
毫无疑问,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是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叶历史中读者最众且文笔独好的不多的几个史学家之一。就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成就:与得到众多读者的畅快阅读相比,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令作者心怀感动呢?这大概也正是美国众多大学愿意将其著作列为学生指定阅读读物的原因吧。
艾伦一生著述颇多,但其最重要、影响最深远者,莫过于读者在这儿看到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他用翔实的资料、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国家从传统步入现代、从偏居美洲一隅上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之世界强国的全过程。对中国而言,大约可以从中借鉴良多。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部《大繁荣时代》,可以称之为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简史。史虽简,但影响却无比深远。当1919年美国《时尚》杂志预言“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之后,我们显然看到了个性解放、民主兴起、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以及妇女权益伸张的影子。事实上,这段美国全面繁荣的历史进程可以为我们今天回首审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提供某些借鉴。同样是对原有封闭藩篱的打破,同样是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创新精神的展现,同样是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或许,这会令每个历史参与者感到惶惑甚至不安,仿若原本平静的水面被掷入一粒石子,涟漪蔚然,动荡却有趣;或如日暮炊烟的小山村铺进了第一条柏油路,探视村外已是每个人内心按捺不住的骚动。
所以,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猛然发现,原来那些现在已经成为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早已在那时种下了种子,并萌发出小芽:比如,令老年人深恶痛绝的“闪婚”;比如,令国民趋之若鹜的国外旅行;比如,青年人的早恋、中年人的婚外情;比如,让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抱怨的交通拥堵;再比如,泳装选美、高尔夫、网球、拳击……谁能设想,所有这一切竟然都在八九十年前的美国轮番上演过呢?
而本系列的第二部《大撕裂时代》,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时代。不知道是否算是巧合,那个时代竟然像梦一般在21世纪的今天开始重演。在那个当头一棒的年代,道琼斯指数暴跌达90%;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的股票纷纷缩水;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富蒸发、穷困潦倒;超过5000万人从此失去工作;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纷纷破产……我们不知道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某些借鉴?现时代的知名人物,像格林斯潘、恩道尔已经在预言:我们将面临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甚至远胜于20世纪20年代那次绝望的萧条。对此,我们只能盼望,希望下次的危机不会似过去那样。
本系列的第三部《大变革时代》,则跨越历史,给出了美国通过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和转型,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的全景。我们完全可以说,假如19世纪,令全球中心从东方转向西方(主要是欧洲),那么,20世纪前半叶则实现了世界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老欧洲已经日暮寒秋,逐渐地退出了主导全球的舞台,而美国则如新星,冉冉升起。除去主导思想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容易看到全球经济实力的消长。经过50年的发展,美国经济从万花筒般的大繁荣时代,经历大衰退时代的痛苦转折,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上升,社会格局也逐渐趋于稳定。在这50年间,美国人均收入从不足50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汽车拥有量从13000多辆暴增至4400万辆;地铁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渐完成。在社会层面,民众权利得到基本保证,社会保险已经广泛普及,童工已经被禁止,黑人和妇女也从法律角度得到了公民的全部权利,为底层利益呼吁的社会主义运动也给保守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思想、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为美国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此,艾伦认为,“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在这里,我不能对全书做出更好的描述,亲自阅读肯定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虽然作者的部分观点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从历史的演进中,找到一些对自己、对本国可以借鉴、可以警示的东西,则本书也就达到了它的历史使命。
秦传安
推荐序
《大繁荣时代》初版以来,距今凡25年,如今可以说——这一点早就显而易见——这是一部美国经典。关于美国在极其疯狂的20世纪20年代所发生的一切,此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份记述。它为社会史著作树立了一个典范,其他作者仿效过,但未能超越。这本书一直被人们广泛阅读,并深受喜爱——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俄国共发行了50万册以上。需求仍在继续,而且,只要美国人想阅读关于美国过去的明白晓畅、机敏睿智的书籍,这样的需求无疑还会继续下去。
撰写本书的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编辑和人类行为的鉴赏家,他总是把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与著名人物的行为混在一起。在《大繁荣时代》一书中,他写到了麻将和H. L. 门肯,写到了卡尔文·柯立芝的自我暗示,写到了利斯特公司从广告的奇思妙想中脱颖而出和林德伯格夫妇飞往巴黎。在他为初版所写的那篇谦逊得体的序言中,艾伦暗示,时间可能会让他对主要事件的判断产生某些变化。然而,关于本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它经受住了后来研究的照察。自本书出版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全面彻底的、有学术品位的著述,关于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关于哈定丑闻,关于禁酒,关于这一时期的政策和外交。然而,这些书当中,没有一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艾伦为我们描绘的这幅全景图。它们全都利用了他所描述的事实和他所给出的解释。
当然,就其总体主题而言,《大繁荣时代》是非常幸运的。它所处理的是任何一个亲历者一生当中最令人愉快的10年。在这方面,我是心存偏见的,其他任何一个有幸在20世纪20年代长大成人的人想必都会如此。如果你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10年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10年做个比较的话,你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你更愿意有哪一种威胁——是阿尔·卡彭还是乔·麦卡锡?你更喜欢哪位来自底特律的先知——是亨利·福特还是查尔斯·E. 威尔逊?你更喜爱哪位本垒打击球手——是强有力的贝比·卢斯,还是米基·曼托(连同他的泡泡糖和光滑的黄色脸颊)?你更愿意要哪一种国家丑闻——是有着石油喷井和美元喷泉的蒂波特山油田,还是在哈里·杜鲁门的华盛顿闹得满城风雨的一件半貂皮大衣?
诸如此类的比较可以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它们全都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仅以作家为例吧: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全盛时期的辛克莱·刘易斯,年轻的海明威,以及托马斯·沃尔夫。有谁可以跟他们并驾齐驱呢?本书告诉我们,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依然提供了“漂亮的爵士乐女孩、香槟浴、午夜狂欢、狂野的青年男女的爱抚舞会,全都结束于一阵让你喘不过气来的令人恐怖的绝妙高潮中”。现如今,我们只能在金赛博士与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之间做出差强人意的选择。
这一切,全都把我们带向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的最后一个10年,这之后,对安全保障的狂热(和需要)把我们所有人全都挤压进了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中。当然,我们在20世纪20年代有“常态”,正如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有“平衡”一样。当然,在战后两个10年里,我们有打高尔夫球、走中间道路的总统。而且当然,随着大崩盘和大萧条的出现,这一切全都结束于1929年,况且,政治家们总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循规蹈矩,这一切就决不可能再次发生。
未来似乎是一个人人心满意足的无尽远景,汽车被漆成了浴室瓷砖一样的颜色,冰箱里塞满了水蜜桃冰激凌。但不知何故,它似乎不像《大繁荣时代》中的T型车和私烧金酒那么富有刺激。
罗杰·巴特菲尔德
1956年10月
作者序
本书试图对一战后10年的美国历史进行讲述和解释。自1918年11月11日美国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29年11月13日股市恐慌达到顶点,在这段长达11年的历史时期中,美国总统柯立芝以及胡佛是如何建立起繁荣的时代,这一时代又是如何被终结的?本书对此过程做了戏剧性的表现。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后,我们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显然,在描写过程中要做一些创新。普雷斯顿·威廉·斯格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伟大的圣战及以后》中对这段历史有所论述,当然,他的记叙角度和编排方式与本书大相径庭。另外,后世也有许多其他的作家从各种角度描写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我还是有些惊讶地发现,他们并未将这段时期内的很多历史事件完整地收录进去。比如,哈定政府的丑闻事件(其中的一些隐情到现在也仍然是个谜)除了在某些片段中被提及外,还尚未被完整描述过;大牛市也是如此,虽然后来有数千部论著对它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但大牛市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试图揭示,也从来没有人把大牛市当成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全方位地展示。
凡事无完美,本书也势必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尤其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书的一些缺点会显露出来,而且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历史认识得更加深刻,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也会逐渐显现。但是,笔者通过撰写本书,将许多未经披露的大量史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综合。我相信,经过这种新的方式来描述,许多经历过或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会发现,他们脑海中的信息被激活了——仿佛这一切都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任何读过本书的读者,在合上书卷后,书中所描写的历史历历在目,这就是本书与大多数历史著作相比最大的优点。
另外,作者在撰写本书时,并未重点描写政治历史事件,而是刻意将着眼点放在公众思想的变化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这是因为,那段历史距离现在时间不长,对很多人来说记忆犹新,通过对那个时代流行的事物和荒唐的事件进行回顾,同时也对当时人们的想法和兴趣进行如实地记录。我希望通过将这些线索进行整合,向读者们展示20世纪20年代这段时期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方面的全貌。(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马克·沙利文先生,他在其后续的作品《我们自己的时代》中将这种描写当代历史的方法继续发扬下去。)至于那些政治层面的事件,尤其是外交领域的事件,由于它们和民众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而且其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估量,因此,我在本书中并未将它们作为主要线索。
我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了对他们表示感谢,我在附录中列出了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
弗雷德里克·路易斯·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