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94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汗青堂系列精选集(套装共19册)》
内容简介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本书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
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
《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两个世界的战争:2500年来东方与西方的竞逐》
自“9·11”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剖析恐怖主义的根源的著作,本书综合了所有这些视角,以其令人惊叹的时间跨度、细腻的历史与思想分析,以及切中时弊的现实关怀,于2008年荣获美国近东政策研究所图书奖。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本书对欧洲与非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全球性历史分析,以及他对后者在参与和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地位的肯定,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值得我们一读。
《无敌舰队》
本书在16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亚洲史概说》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 的产生过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本书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作者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百年战争简史》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而牵涉广泛的历史事件,他追寻着战争过程中最终使法国获得胜利的那些变化,并将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阴谋与趣味生动地再现出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本书中作者充分分析了各种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海洋与文明》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
《BBC世界史》
本书全面描述了人类科技进步与政治发展的历程,探讨了人类未来要面对的危险和希望。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奥斯维辛犹太医生纪述》
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作者简介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斯文·贝克特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教授,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他是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会员,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研究员。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丹尼尔·比尔,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高级讲师。他是《变革中的俄国:人文科学和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命运,1880—1930年》一书的作者。
《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凯尔·哈珀是俄克拉何马大学古典文学和文学教授、资深副校长兼教务长。哈珀的研究集中在横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和经济史上。哈珀的作品还有《晚期罗马世界的奴隶制,公元275—425年》。这本书被美国历史协会授予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奖,并被中西部和南部古典协会授予杰出出版奖。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
蒂姆·克莱顿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华威大学的副研究员和古文物学会的成员。他是畅销书作者,曾获得2008年度英国海事基金会蒙巴顿奖等奖项。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理查德·霍尔是一名历史作家和记者,曾周游印度洋地区。先后在《每日邮报》《赞比亚时报》等工作。他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探险家萨姆、弗洛伦斯·贝克和亨利·斯坦利,以及现代商业冒险家蒂尼·罗兰写过传记。
《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周策纵著名历史学家。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两个世界的战争:2500年来东方与西方的竞逐》
安东尼·帕戈登,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欧洲大学学院任教,现在担任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治科学和历史学杰出教授。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埃里克·R.沃尔夫(1923—1999年),是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著作颇丰,知名作品有《农民社会》、《二十世纪的农民战争》等。本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无敌舰队》
加勒特·马丁利,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无敌舰队》一书荣获1960年普利策奖。
《亚洲史概说》
宫崎市定(1901 – 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梅天穆,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百年战争简史》
斯蒙德·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巴黎,是英国知名的畅销历史作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专攻中世纪英法历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战争简史》《僧侣战争》等。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伊恩·克肖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杰里·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海洋与文明》
肯·佩恩,美国著名海洋史学者,供职于著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已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曾获奖),发表论文、书评等百余篇,现居波特兰。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喜仁龙(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曾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
《BBC世界史》
安德鲁· 玛尔,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著名政治新闻记者,长期为《苏格兰人报》《独立报》《每日快报》《旁观者》撰稿。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奥斯维辛犹太医生纪述》
米克洛斯·尼斯利,匈牙利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囚犯编号A8450。1946年,尼斯利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述首次在匈牙利的《世界报》连载,引起世人瞩目。1956年,尼斯利在罗马尼亚去世。
目录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本书推荐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彩插
绪论
第1章 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
第2章 缔造战争资本主义
第3章 战争资本主义的收益
第4章 攫取劳动力和土地
第5章 奴隶制盛行
第6章 工业资本主义起飞
第7章 动员劳动力
第8章 棉花全球化
第9章 一场震荡世界的战争
第10章 全球重建
第11章 大破坏
第12章 新棉花帝国主义
第13章 重回全球南方
第14章 结语:经线和纬线
注释
出版后记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媒体评价
献给
插图1
作者说明
题记
序言 乌格利奇的铜钟
1 流放制度的起源
2 界 标
3 折断的剑
4 涅尔琴斯克的矿山
5 民主共和国
6 西伯利亚人
7 刑罚堡
8 “以自由的名义!”
9 库库什金将军的军队
10 萨哈林岛
11 鞭 打
12 “失败者要倒霉了!”
13 收缩的大陆
14 严峻的考验
尾声 红色西伯利亚
致 谢
注 释
出版后记
插图2
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引语
时间线
中文版序
引 言 自然的胜利
第一章 环境与帝国
罗马帝国的形态
我们变幻无常的星球
人的故事
第二章 最幸福的时代
伟大的医生与伟大的城市
帝国的规模
人与繁荣
罗马气候最优期
韧性:罗马帝国的压力和承受力
新的时代
第三章 阿波罗的复仇
阿里斯蒂德斯与帝国:富有然而病患缠身
罗马帝国的疾病生态学
帝国的疾病、健康和死亡
罗马人与全球联络网
大瘟疫
韧性与新平衡
第四章 世界的晚年
千年帝国
漫长的安东尼时代:塞维鲁王朝
世界的晚年:3世纪的气候变化
西普里安瘟疫:被遗忘的瘟疫
血色浪潮
复兴与革命
复苏之路
第五章 飞速旋转的命运之轮
帝国的疆域
帝国的新平衡
有利的环境
拱形的结构
新地缘政治:地中海与中亚
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命运
第六章 上帝烈怒的榨酒池
帝国中心的仪式
收复与复兴
凶手的诞生:鼠疫耶尔森氏杆菌的自然史
全球背景:科斯马斯的世界
濒临灭绝的人类
两百年的死亡:顽固的鼠疫
走向世界末日
第七章 审判日
大格列高利的世界
冰河时代降临
最后的轨迹:衰败地带,能量地带
帝国的衰败
最终时刻:穆罕默德的世界
后 记 人类的胜利?
致 谢
附录 A 意大利历史人口的股骨长度数据
附录 B 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期间的扩散事件 (558—749)
注 释
资料来源
出版后记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献给
插图
地图
前 言
拼写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 隔离的世界
1 印度奇观与中国宝藏
2 非洲海岸的诱惑
3 佤克佤克人之谜
4 伊斯兰对辛吉的统治
5 去往中国的丝绸之路
6 嫁给国王阿鲁浑的公主
7 去往南方的流浪谢赫
8 在印度和中国的冒险
9 三宝太监的无敌舰队
10 马欢与天房
11 非洲城堡里的国王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世界的大炮
12 亨利王子的远见卓识
13 控制几内亚海岸
14 印度的形状
15 渴求胡椒,搜寻祭司王约翰
16 从未回家的间谍
17 胜利之城的国王与众神
18 达·伽马进入热带海域
19 对印度的最初一瞥
20 伊本·马吉德的致命骄傲
21 欧洲的暴怒之声
22 达·伽马的复仇
23 东非的总督
24 在第乌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人
25 伟大的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
26 深入非洲内陆的冒险
27 从马萨瓦到山地
28 与左撇子入侵者交战
29 将圣经与刀剑带到莫诺莫塔帕
30 土耳其冒险家与饥饿的食人族
31 变节的苏丹
32 卢济塔尼亚遗失的骄傲
33 加尔文信徒、殖民者和海盗
34 埃塞俄比亚与罗马的希望
35 围攻耶稣堡
36 西方的目标与东方的影响
第三部分 强制监管
37 南行去往印度之路上的定居者
38 拿破仑难以企及的海域
39 法国最后的阵地与奴隶岛
40 “真正的地理空白”
41 战利品的两种处理途径
42 苏丹与国王的海军
43 从东非暂时抽身
44 美国人发现桑给巴尔
45 从英国统治的印度向西眺望
46 “英国内湖”发生变化的征兆
47 一位传教士的足迹
48 战士、猎人和商人
49 被张贴在海关的一份声明
50 会见内陆的首领
51 一个博爱的苏格兰人的失败
52 帝国主义厌恶真空
53 俾斯麦与德国东非公司
54 非洲听见信仰与战争的箴言
55 从苏丹的岛屿到定居者的高地
后 记
致 谢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
彩插
序 言 这场以“小时”计量的短暂战役
第一部分 备 战
1 紫罗兰的季节
2 恶魔出笼
3 荣誉、自由与和平
4 鹰钩鼻佬接手指挥
5 普鲁士人
6 勇者的荣誉
7 世间的渣滓
8 情 报
9 等待入侵法国
10 法军的行动
11 镇 静
第二部分 入侵尼德兰
12 法军越过边境
13 普军前哨遭到攻击
14 沙勒罗瓦的陷落
15 日利、戈斯利与弗拉讷的前哨战
16 法军与普军的营地
17 里士满公爵夫人的舞会
18 进军命令
19 皇帝的命令
20 奥兰治亲王在四臂村
21 从布里远眺
22 拿破仑改变计划
23 奈伊对尼德兰人的攻击
24 对圣阿芒和利尼的试探性进攻
25 不要有半点迟疑
26 细红线
27 枪托和刺刀
28 奈伊的第二次攻势
29 圣阿芒
30 德隆的进军
31 近卫军参战
32 克勒曼的冲锋
33 布吕歇尔的撤退
34 威灵顿的攻势
35 灯下计议
36 时不我待
37 失去线索
38 四臂村的早晨
39 通向蒙圣让之路
40 阵线后的恐慌
41 天空打开了水闸
42 普鲁士人的进军
43 寻觅早餐
44 颤抖吧,暴君!
45 阵 地
第三部分 滑铁卢之战
46 法军的计划
47 对乌古蒙的第一次进攻
48 察觉普军的踪迹
49 大炮阵
50 德隆的攻击
51 克拉贝的冲锋
52 王室旅的冲锋
53 联合旅的冲锋
54 法军的反击
55 约翰·范德勒爵士旅的冲锋
56 普鲁士人在哪?
57 大炮阵的重建
58 快逃命!
59 拿破仑准备第二次进攻
60 米约的冲锋
61 洛博与普鲁士人
62 骑兵大冲锋
63 拉艾圣的陷落
64 火炮与战马
65 普军的推进
66 缓慢但无疑
67 齐滕的进攻
68 普朗斯努瓦
69 最后的预备队
70 近卫军败退
71 正前方,毫无疑问
72 追 击
73 胜利!胜利!
74 阵亡者名单
75 妻 子
76 这场悲惨战争的影响
结 语 最为艰苦的一战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战役序列
出版后记
五四运动史
献给我亲爱的父亲、诗人、学者、书法家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 言
五四运动的定义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上 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北京大学的改革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四”游行示威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日本的反应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问题与主义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参与政治
第十章 社会政治的后果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下 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旧文学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 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旧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 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疑 古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非宗教运动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附 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①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 释
译后记
两个世界的战争:2500年来东方与西方的竞逐
彩插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永恒的敌意
第二章 亚历山大的影响
第三章 公民的世界
第四章 得胜的教会
第五章 伊斯兰教到来
第六章 战争之境
第七章 世界当下的恐怖
第八章 科学的跃升
第九章 启蒙时代的东方学
第十章 西方的穆罕默德
第十一章 帝国东进
第十二章 结语: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1982年版前言
1997年版前言
第一部分 联系
第1章 导论
社会科学的兴起
马克思的影响
第2章 1400年的世界
旧世界的政治地理
近东和非洲
南亚和东亚
新世界
第3章 生产方式
生产与社会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贡赋制生产方式
亲族制生产方式
第4章 欧洲,扩张的序幕
长距离贸易模式的转变
政治上的统一
国家的形成与扩张
第二部分 寻求财富
第5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亚人
大灭绝
西属美洲的财富
新的供应体系
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
第6章 毛皮贸易
毛皮贸易的历史
东北部的人口群
大湖区的人口群
向西扩张
西北海岸
第7章 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的路线
为什么是非洲?
非洲的背景
奴隶供应地区:西非
奴隶供应地区:中非
第8章 在东方的贸易与征服
南亚的伊斯兰教
葡萄牙人在亚洲
尼德兰人在亚洲
英国人在印度
从印度到中国
太平洋上的贸易
第三部分 资本主义
第9章 工业革命
英国的转型
供应地区:美国南方的产棉区
供应地区:埃及
印度的纺织工业
危机与再次扩张
第10章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变异
资本主义:方式和市场
资本主义的扩张
资本主义方式的变异
第11章 商品的流动
大萧条
区域性的专门化
商品生产:食物
工业作物
刺激物
黄金和钻石
第12章 新劳工
劳工市场
流动的劳力
民族的分割
后记
参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无敌舰队
插图
序言
前言
关于历法的说明
关于船只及其火炮的说明
无敌舰队航线图
1 揭幕
福瑟林格 1587年2月18日
2 一座城市的天真
伦敦 1587年2月19日
3 一位女王的心术
格林威治 1587年2月19日至22日
4 欢快时节的尾声
巴黎 1587年2月28日至3月31日
5 行动计划
布鲁塞尔 1587年3月1日至22日
6 苦涩的面包
罗马 1587年3月24日至30日
7 上帝的显豁意旨
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修道院 1587年3月24日至31日
8 “风令我前行”
伦敦和普利茅斯 1587年3月25日至4月12日
9 火燎髭须
卡迪斯湾 1587年4月29日至5月1日
10 “无论根据何在”
葡萄牙海岸 1587年5月2日至5月20日
11 木桶板和财宝
圣文森特角和亚速尔群岛 1587年5月21日至6月18日
12 断其一臂
斯勒伊斯 1587年6月9日至8月5日
13 美满的时日
库特拉 1587年10月20日
14 胜利之用
法国 1587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15 不祥的一年
西欧 1587至1588年,仲冬
16 以宏伟战舰为伴
格林威治和英国近海 1588年1月至3月
17 怀着奇迹降临的希望
里斯本 1588年2月9日至4月25日
18 街垒日I
巴黎 1588年5月12日及早先时候
19 街垒日II
巴黎 1588年5月12日及稍晚时候
20 无敌舰队起航
里斯本到拉科鲁尼亚 1588年5月9日至7月22日
21 “天时和地利”
从普利茅斯、拉芒什海峡、比斯开湾到北纬45° 1588年4月18日至7月30日
22 迈入竞技场
利泽德半岛到埃迪斯通群礁 1588年7月30日至31日
23 第一滴血
埃迪斯通群礁到起点岬 1588年7月31日
24 “总价骇人的优质炮弹”
起点岬到波特兰角 1588年7月31日至8月2日
25 令人惊叹的阵列
波特兰角到加莱锚地 1588年8月2日(星期二)至6日(星期六)
26 地狱燃烧者
加莱附近 1588年8月6日至7日
27 阵列溃乱
加莱锚地到格拉沃利讷 1588年8月8日
28 迟到的奇迹
泽兰海岸和北海 1588年8月9日至12日
29 “我本人正是你们的将军”
提尔伯利 1588年8月18日至19日
30 德雷克落网了!
西欧 1588年8月至9月
31 漫漫归乡路
从北纬56°附近的北海海域绕过爱尔兰,去往西班牙港口 1588年8月13日至10月15日
32 一位高个儿男子的末日
布洛瓦 1588年12月23日
33 来自上帝的风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1589年元旦
34 没有一丝沮丧
里士满 1589年元旦
结语
文献通释
章节附注
译名表
出版后记
亚洲史概说
新版序
绪论
第1章 亚洲诸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亚洲诸文化的黎明
第二节 古代波斯及其相邻诸国的文化
第三节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
第四节 古代中国及其文化
第2章 亚洲诸民族的相互交往
第一节 伊朗的形势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第二节 印度与印度支那半岛各民族的兴衰
第三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汉民族的更张及其昌隆
第3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
第一节 海陆通商的发展与亚洲循环交通的形成
第二节 波斯文化的东渐
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传播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复兴及其繁荣
第4章 近世的民族主义潮流
第一节 近世史阶段的地区倾斜
第二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与宋朝治下的汉民族
第三节 蒙古大征服
第四节 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
第五节 清代的亚洲
第5章 近世文化的展开
第一节 伊斯兰文化的光辉
第二节 中国近世的新文化
第三节 三种近世文化的交流
第6章 最近世文化的东渐
第一节 欧洲势力膨胀的由来
第二节 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
第三节 印度的没落
第四节 清朝的开国及其灭亡
第五节 西亚的衰颓
第7章 亚洲历史上的日本
第一节日本古代史诸问题
第二节日本的中世
第三节 中世性的近世
第8章 现代亚洲史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变迁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节 南亚与西亚
第四节 近代化之后的日本
结语
宫崎市定著作目录
解说
出版后记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插图
中文版序
导言
史学编纂及其问题
理论思考
第一部分 作为催化剂的蒙古征服
第1章 蒙古帝国的形成
成吉思汗崛起
帝国的扩张
窝阔台
贵由和监国皇后
蒙哥
第2章 帝国解体
大汗之国
伊利汗国
察合台汗国
朮赤汗国
第3章 1350 年的世界: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继承者们以及世界如何改变
萦绕至今的蒙古影响
蒙古人的形象
第二部分 成吉思大交换
第4章 蒙古治世与贸易
成吉思汗与早期的贸易
窝阔台与哈剌和林
斡脱、过渡期与恢复期
帝国分裂之后
第5章 新式战争
对十字军和中东的影响
德里与印度
东欧
东亚与火药
现代战争
第6章 蒙古行政
蒙古行政的组织形式
课税
蒙古行政与成吉思大交换
第7章 宗教与蒙古帝国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结论
第8章 蒙古人与瘟疫
卡法与瘟疫
对世界的影响
对蒙古帝国的影响
第9章 移民与人口趋势
蒙古草原
工匠、技师和伎乐人
中国与殖民
突厥化
第10章 文化交流
思想
艺术
饮食
物质商品
结论
专名表
译名表
王朝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序一 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
序 二
中文版前言
前 言
第1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一、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二、坚持全球观念,反对欧洲中心论
- 斯密、马克思和韦伯
2.当代的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者
3.经济史学家们
4.近期社会理论的局限
三、一种全球经济视野的轮廓
四、对阻力和障碍的预见与辩驳
第2章 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400—1800年)
一、世界经济的导论 - 13世纪和14世纪时的前身
2.“哥伦布交流”及其后果
3.世界经济中某些被忽视的特点
二、世界劳动分工和贸易平衡
1.全球经济的图示
2.美洲
3.非洲
4.欧洲
5.西亚
6.印度与印度洋
7.东南亚
8.日本
9.中国
10.中亚
11.俄国和波罗的海地区
12.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总结
第3章 货币周游世界,推动世界旋转
一、世界货币的生产与交换
1.全球大赌场的微观和宏观吸引力
2.全球大赌场中的交易和赌博
3.数字游戏
二、赢家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
1.囤积说
2.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3.货币对拓殖和生产扩张的促进
第4章 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一、数量:人口、生产、生产力、收入和贸易
1.人口、生产和收入
2.生产力和竞争力 - 1400—1800年的世界贸易
二、质量:科学与技术
1.贬低亚洲科技的欧洲中心论
2.世界的技术发展
三、机制:经济和金融制度
1.亚洲和欧洲的制度比较与联系
2.全球的制度联系
第5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一、同时性不是巧合
二、研究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1.人口-结构分析
2.有一个“17世纪危机”吗? - 1640年的银货危机
4.康德拉捷夫分析 - 1762—1790年康德拉捷夫“B”阶段:危机和衰退
6.一种更广阔的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6章 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一、是否有一个长周期的滑行轨道?
二、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
1.印度的衰落
2.亚洲其他地区的衰落
三、西方是如何兴起的?
1.爬上亚洲的肩膀
2.技术变革的供给与需求
3.资本的供给与来源
四、一种全球经济的人口解释
1.一个人口经济模式
2.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
3.有关1500—1750年的证据 - 1750年的转折
5.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与修改
6.印度、中国、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转变
7.关于过去的结论和对于未来的意义
第7章 历史研究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意义
一、历史研究的结论:欧洲中心论皇帝没穿衣服
1.亚细亚生产方式
2.欧洲特殊论
3.究竟是欧洲的世界体系还是全球经济? - 1500年:连续还是断裂?
5.资本主义?
6.霸权?
7.西方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8.空洞的概念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二、理论意义:从一种全球视野看
1.整体主义,还是部分主义?
2.共性和相似,还是特性和差异?
3.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
4.横向整合,还是纵向分割?
5.周期,还是直线?
6.能动性,还是结构?
7.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欧洲
8.文明冲突的无政府状态中的“圣战与麦克世界”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百年战争简史
献给
地图
世系表
致谢
前言
第1章 瓦卢瓦还是金雀花?1328——1340
第2章 克雷西1340——1350
第3章 普瓦提埃和黑太子1350——1360
第4章 “智者”查理1360——1380
第5章 理查二世:失落的和平1380——1399
第6章 勃艮第和阿马尼亚克:英格兰的机遇1399——1413
第7章 亨利五世和阿金库尔1413——1422
第8章 贝德福德公爵兼法国摄政约翰1422——1429
第9章 “奥尔良女巫”1429——1435
第10章 “令人悲伤的消息”1435——1450
第11章 结局:“一场凄凉的战役”1450——1453
第12章 尾声
附录 关于货币的说明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插图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1
2
3
4
5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1
2
3
4
5
第三章 东京,1940 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1
2
3
4
5
6
第四章 罗马,1940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1
2
3
4
5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1
2
3
4
5
6
7
第六章 莫斯科,1941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1
2
3
4
5
6
7
8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1
2
3
4
5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1
2
3
4
5
6
7
8
第九章 柏林,1941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1
2
3
4
5
6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1
2
3
4
5
6
后记
缩写
参考书目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彩插
引言
第一章 科学 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约公元150年
第二章 交流 伊德里西,1154年
第三章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约1300年
第四章 帝国 《疆理图》,1402年
第五章 发现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世界全图》,1507年
第六章 全球主义 第奥古·里贝罗,《世界地图》,1529年
第七章 宽容 杰拉杜斯·麦卡托,《世界地图》,1569年
第八章 金钱 约翰·布劳,《大地图集》,1662年
第九章 国家 卡西尼家族,《法国地图》,1793年
第十章 地缘政治 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第十一章 平等 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第十二章 信息 谷歌地球,2012年
结语 历史之眼?
致谢
注释
海洋与文明
媒体推荐
献给
题记
中文版序
致谢
计量单位
地图
彩插
引言
第1章 通向海洋
第2章 古埃及的河流与海洋
第3章 青铜时代的航海活动
第4章 腓尼基人、希腊人与地中海
第5章 迦太基、罗马与地中海
第6章 追逐季风
第7章 东方的大陆与群岛
第8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
第9章 维京时代的北欧
第10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11章 中国走向海洋
第12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与欧洲
第13章 海洋亚洲的黄金时代
第14章世界连成一体
第15章 全球贸易的诞生
第16章 欧洲扩张时代的国家和海洋
第17章 北欧的崛起
第18章 “时间与空间湮灭了”
第19章 蒸汽与钢铁时代的海上强国
第20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海洋世界
注释
参考文献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插图
出版前言
中文版新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南城墙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东城墙
北城墙
西城墙
南城墙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引言
西城墙上的城门
东城墙上的城门
南城墙上的城门
北城墙上的城门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BBC世界史
致谢
导言
第一部 走出热带,走向冰原 从 7 万年前到早期地中海文明
母 亲
天才们的洞穴
农业的困惑
温情脉脉的无政府主义者
巨石阵的孩童
平原上的城市
从大禹到你
尼罗河的梦魇
回到公牛时代
第二部 为战争一辩 第一个辉煌的帝国时代,从亚述人到亚历山大大帝,战争如何推动了宗教、著述和哲学的巨大飞跃
希腊的荣耀和第一批帝国
关注知识——请抱持谦卑的态度
希伯来人的思想
身着跨文化服饰的居鲁士
希腊奇迹
土著居民与雅利安人
树下的反叛
孔子的中年危机
死得伟大
杰出的亚历山大
第三部 剑与道 从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600 年前后: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古典帝国及其与新兴宗教的遭遇
阿育王
秦始皇
马加比的哀伤
罗马的兴衰
迦太基,失落的未来?
金钱与政治
克利奥帕特拉和恺撒:与失败有关的故事
罗马式和平
情况相似的中国
煽动者的胜利
线条和螺旋:另外四分之一个世界
基督教徒的胜利
宗教闪电战
第四部 走出混乱的大熔炉 从 700 年到 1480 年:伊斯兰教的伟大时代,游牧民族建立帝国,以及欧洲的觉醒
伊斯兰教的黄金时代
维京人的河流
马里和穆萨
成吉思汗
夸夸其谈的马可·波罗
驶离拜占庭
莱昂纳多·达·芬奇
第五部 世界走向开放 从 1492 年到 1640 年:欧洲的全面爆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抗争
乐土上的灾难
迷失的哥伦布
基督教世界的边境
对白银的贪婪
宗教改革
异教徒和海盗
伊凡、叶尔马克与俄罗斯的形成
两位统治者,一个问题
纽约概述
一个非常现代的故事
第六部 自由的梦想 从 1609 年到 1796 年:启蒙与革命,从印度到加勒比
“但它的确在动”
专制主义及其敌人
入侵英国
印度的波旁家族:从巴布尔到国家灭亡
佐佐和腓特烈
冷水泡的茶和莫霍克人
高贵的野蛮人
革 命
黑皮肤的雅各宾派
牛 痘
第七部 资本主义及其敌人 从 1800 年到 1918 年: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全世界人的生活——之后又亲自破坏了这种生活
工业革命
詹姆斯·瓦特
黑暗、邪恶和传染
从赌徒到圣徒:俄罗斯失去的机会
自由艰难地取得胜利
痛苦的日本武士
帝国主义之谜
惹人厌的利奥波德
鸦片、战争和悲剧
既熟悉又陌生
来自柏林的快乐小伙
第八部 最好的世纪和最坏的世纪 从 1918 年到 2012 年:我们的时代
政治问题
兰茨贝格的囚徒
希特勒和我们其他人
凯瑟琳和玛格丽特
帝国之间的战争
逐渐消失的国境线
消失的城市
甘地与帝国
冷战中的热冲突
邓小平父子与中国的复兴
“圣战”
挥 霍
思维机器
拥挤不堪的世界
彩插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奥斯维辛犹太医生纪述
序一
序二
序三
声明
01 抵达奥斯维辛
02 编号A8450
03 死人也要站着点名
04 吉卜赛实验营
05 一场解剖测试
06 接管解剖室
07 浴场和消毒室
08 心内氯仿注射
09 从颈部射入子弹
10 又一批特遣队员“到来”了
11 “拜访”焚尸场
12 成为法医
13 火葬柴堆
14 清算捷克营
15 “错误”的诊断
16 重回下营
17 新来三名助手
18 别救了,让上尉去吧
19 这个孩子必须得死
20 小队长的“私人定制”
21 杀人根本影响不了我
22 游击队送来武器
23 档案上的油污
24 解剖报告
25 寻找我的家人
26 逃离C营
27 C 营的女囚犯
28 特遣队的暴动
29 暴动平息之后
30 “有趣的工作”
31 遗忘是最好的结果
32 特莱西恩施塔特的犹太人区
33 特遣队又要被清算了
34 再一次死里逃生
35 奥斯维辛将被毁掉
36 新来的囚犯
37 奥斯维辛的末日审判
38 逃离奥斯维辛
39 我们自由了!
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500年前,在今天被称作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十几个小村庄里,人们整日劳作,种植玉米、豆子、南瓜和辣椒。在这块北邻圣地亚哥河、南靠巴尔萨斯河的地区,他们捕鱼、采集牡蛎和蛤蜊,收集蜂蜜和蜂蜡。除了这些自给自足的农业活动和手工制作一些小工艺品——他们最有名的创作是饰有几何图案的小彩绘陶制器皿——这些男女还种植一种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这种作物不能吃,却是他们种植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称之为ichcatl:棉花。
棉花在玉米田里茁壮成长。每年秋天,村民们在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金字塔形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将许多棉铃放在篮子或袋子里,带回用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里。在那里,他们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在棕榈席上拍软,再把纤维拧成几英寸长的几缕棉纱。接着,他们用一个装有陶瓷盘的细长的木制纺锤和一个用来支撑其旋转的纺纱钵,把纱捻在一起形成细的白线。然后,他们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backstrap loom)织布。这是一种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木棍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自己身体的重量把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停地来回编织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成品布料牢固而柔韧。他们用靛蓝和胭脂红给布染色,染出各种色调的深蓝和深红色。一些布料他们自己穿,缝成衬衫、裙子和裤子;其他的布料作为贡品的一部分,每年都送到特诺奇提特兰进贡给遥远的阿兹特克统治者。仅1518年,这十二个沿海村庄就向蒙特祖玛二世(Motezuma II)皇帝进贡了800包原棉(每包重115磅)、3200匹染色布料、4800匹大白布料。这些都是技艺精湛的工人耗费了数千小时辛苦劳作的产物。1
在此前和此后的几百年里,相似的情景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居住区中一再上演。从古吉拉特到苏拉威西岛,从上沃尔塔的岸边到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河岸,从努比亚峡谷到尤卡坦平原,三大洲的人们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棉花,然后又在不远处的家里制成棉纺织品,祖祖辈辈都如此。棉花这种作物很顽强,只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只需农民稍加侍弄就能茁壮生长。由于它的“形态可塑性”,用植物学家的话说就是,它能够“通过缩短、延长,甚至中断其正常花期,来适应各种生长环境”,棉花能在很多种环境中生长。2
种植棉花的许多民族数千年来都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与他们做着相同的工作。这些人都住在大约从南纬32度至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的地带。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棉花生长。作为一种亚热带植物,棉花要求生长期内温度不能低于10摄氏度,最好经常维持在15.6摄氏度以上。现在我们知道,只有在连续200天没有霜冻,年降雨量在20至25英寸之间并集中在棉花生长期中期的气候条件下,棉花才能生长。这种常见的气候带解释了棉花为什么在多个大陆上都能繁荣成长。在这些地区,种子被放在间隔约三英尺的壕沟里,然后盖上土壤。棉花需要经过160到200天才能成熟。3
不论是自己发现的,还是与其他民族交往获知,每一个棉花种植者都发现,从棉铃里拉出的蓬松的白色纤维非常适合制作纱线。这种纱线又能用来织成易于清洗且手感柔软的布料,可以抵御阳光的灼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御寒。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的棉花织造业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复杂的贸易网络——大多数是地方性的,也有少数是区域性的——将棉花种植者、纺纱工、织工和消费者联系起来。
我们很难重建织物的历史,因为大多数织物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知道,自从大约十万年前现代智人从非洲稀树草原迁移到气候更冷的地区以来,他们就不得不保护自己免受风霜的侵袭。零星的考古记录表明,人类最初可能使用毛皮和兽皮当衣服穿。有证据表明三万年前,人类已开始用亚麻织布。大约一万两千年前,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时,织物的生产得到了广泛传播。然后,男人和女人开始实验用各类不同的纤维去纺纱和织布,以御寒和防晒。4
世界各地独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把植物转化为布匹的方法。在欧洲,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编织不同的草和亚麻布;大约8000年后,在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从各种动物身上搜集毛料。在中东和北非,公元前7000年时,各社群也已经开始纺织各种动物毛和亚麻。在同一个千年里,中国农民和工匠使用苎麻纤维和丝绸制衣。随着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布料便成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