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史》刘托-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869,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中国建筑艺术史》

内容简介

建筑艺术学是以艺术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的艺术学梳理和阐释。

本书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视域和逻辑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涉及发生、构成、体系、功能、本质、形态、审美等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也兼顾了建筑艺术的历史、特质、现象和案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建筑艺术提供新的角度和启发。

作者简介

刘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主编。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建筑史》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撰写工作,出版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澳门建筑》《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建筑艺术文论》《中国建筑艺术集萃》《中国风水研究现状调查》等著作。曾获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奖”和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目  录

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 (总 序) 王文章

前 言

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缘起

节 建筑艺术的起源

一、黄河流域的穴居

二、长江流域的巢居

第二节 原始聚落与社会文明

一、西安半坡聚落遗址

二、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第三节 艺术萌芽与文化启示

一、建筑与造型

二、聚落与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

节 实用功能

一、居住与生活

二、理政与防御

三、商贸与娱乐

四、教育与文化

五、生产与交通

六、其他

第二节 认知功能

一、宇宙图式

二、风水观念

第三节 社会功能

一、规制与身份认同

二、精密的结构网格

第四节 审美功能

一、艺术形象的呈现

二、意识和情感的表达

第三章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与类型

节 中国建筑的聚落形态

一、村落

二、集镇

三、城市

第二节 中国建筑群类型

一、宫殿、府衙

二、陵寝、墓冢

三、坛庙

四、佛寺和道观

五、书院与会馆

六、民居

七、园林

第三节 中国建筑单体的类型

一、殿堂与厅堂

二、楼与阁

三、台与观

四、塔

五、亭榭与轩舫

六、廊与墙

七、门

八、桥

第四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体系

节 结构体系

一、木结构体系

二、其他结构体系

第二节 技艺体系

一、北京官式建筑体系

二、江南木构建筑

三、闽南与潮汕地区

四、西南干栏与吊脚楼建筑

第三节 风格体系

一、时代风格

二、地域风格

三、民族风格

第五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

节 单体构成

一、内部空间构成

二、形体构成

三、复合形体的构成

第二节 院落式空间构成

一、院落形态

二、构成院落的要素

三、院落的构成方式

四、院落功能与特色

第三节 非院落式群体空间构成

一、集中式布局

二、贯联式布局

三、横列式布局

四、自由式布局

第四节 模数设计与建筑构成的内在联系

一、古代模数的演变与特点

二、古代模数设计的价值

第六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

节 材料美

一、材质与肌理

二、生态观念

第二节 技术美

一、结构美

二、工艺美

第三节 装饰美

一、木作装修与装饰

二、石作装饰与石雕

三、砖作、砖雕与瓦饰

四、色彩与彩画

五、装饰纹样

第四节 空间美

一、导引与序列

二、封闭与开放

三、穿插与流动

四、空间与时间

第五节 形式美

一、尺度与比例

二、节奏与韵律

三、对称与均衡

四、统一与变化

第六节 意境美

一、象征与隐喻

二、意象与意境

后 记

附录:营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列表

在线试读

二、江南木构建筑

与北方官式建筑单体构造的严谨相对,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梁架结构与构造则趋向灵活和变化,并形成清丽、雅致的风格。如梭柱仍可见于皖、赣等地,梁的形式也较古拙,除正规月梁外,圆梁也做斜项,将梁头支于大斗头上。梁的断面有长方形、多棱形、圆形剜底等多种。小木作做工更见精细,式样繁多。木构件上的彩画敷色以暖色、浅色为主,少量集中用金。绘饰位置多在室内梁、桁上。砖细、砖雕用于门头、墙面已较普遍。家具以简洁、精美见称,与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按照地域风格和技艺传承体系而言,江南建筑又可分为徽派建筑、香山帮建筑、东阳帮建筑等,影响遍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1.徽派建筑

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古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与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境内,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旌德、泾县、青阳、石台、东至等县,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建德、临安等地。在这些地区里,徽派建筑保存得好的则要数黟县、歙县、屯溪等地,其中歙县的棠模、棠越、呈坎、渔梁、潜口等古村落中保存着大量古民居群。

徽州建筑业发达,工匠队伍庞大,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徽州府注册工匠就有三千多名。由于沿袭师承制,工匠们具有技术上的共同特点,加上亲缘关系,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工匠团体,主要以木、石、砖、铁、窑五色匠人组成,从而为徽州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木作按徽俗主要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主要指备料、验料及材料初加工,包括排料、立柱请梁、架檩、铺椽等,构成建筑物的主体骨架,一般是现场制作就地安装。小木是指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吴王靠等建筑装修,有时也加工室内装饰如抱柱对、匾额、挂屏、家具等。

砖瓦匠主要从事墙体砌筑、抹灰;屋面施工包括铺望砖、上瓦、做檐口、做屋脊,同时也包括墁地、磨砖、对缝等细活,以及重点部位的贴面、漏窗、砖雕门楼等制作安装。石匠分两类:一类主要负责开山采石,将荒料加工成材,做成柱子、门槛、地坪、门枕、柱、门楣、台阶、栏杆、侧塘石、露台、井圈、贴面等多种多样的建筑构件;另一类主要负责房屋建造中的石活,包括石库门的建造和石雕等。铁和窑两种工匠一般建有各自独立的作坊,为建筑工程提供古建半成品材料和构件。

徽州传统民居(见图4-2-2)多以围合方式组成四水归堂的院落格局,正厅面阔三间,明间呈开敞式,以中心为轴线,左右厢房对称布置,厢房两侧设廊屋。在建筑形制上,明代统治阶级对建筑等级要求严格,建筑的开间与进深略小于清代建筑。在梁架结构上,明代建筑多用穿斗式梁架,特征为梁面素净简洁,而清代建筑已多为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结合,且建筑构件雕饰繁复、精美。在室内平面布置上,明代楼梯大多设在天井两侧的廊屋内,而清代则设在正厅的太师壁后。从室内空间看,在明代,日常生活起居主要以楼上为中心,因此一层较矮,装修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二楼的栏杆或飞来椅上。到清代以后,生活中心移至楼下,逐渐发展成为下层比上层高,木雕装饰的重点也由二层走廊转变为一层木构件,如斜撑、雀替等。在建筑装修上,砖雕或石雕门楼、木雕隔扇门与窗扇等建筑细节处理已从明代的简洁朴素变化为清代的精细烦琐。在山墙形式上,明初建筑还可见到硬山搏风山墙,而到清代则逐渐演变为马头墙,马头墙超过屋脊,一般砌成三叠式、五叠式等样式。

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实际营建过程中,平面柱网、房屋高度、面宽与进深等尺度的控制,以及格栅门、楼梯等细部尺度要求,都依据建筑的地形条件、房屋使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构件的结构性能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量,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徽派建筑的营造理念与方法。

2.苏州香山帮

香山帮是一个具有吴地文化底蕴的工匠派系,香山地区位于苏州西南郊太湖边,自公元前514 年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名家辈出,为工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香山帮是一个集合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种的建筑工匠群体。初,木雕由木匠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营,清乾嘉以后,各工种逐渐向专业化发展。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专著《营造法式》重新刊印于苏州,反映了苏州地区建筑业的兴旺发达。明代苏州两位著名造园大师计成和文震亨分别撰写了《园冶》和《长物志》,将建筑艺术助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近代香山工匠出身的姚承祖编著出版了《营造法原》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苏派建筑的形制、构造、配料、工艺等内容,并对香山帮建筑营造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对明清江南古建筑建造和修缮技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香山帮建筑又称苏式建筑,或苏派建筑,除了少数的寺庙、会馆、公所、衙署、书院、仓库外,面广量大的是各式各样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民居,其特点是梁架结构精美奇巧,装修典雅(见图4-2-3)。能显示香山帮建筑特色的当推屋宇转角的戗角做法,翘度之大是其他地区的建筑所不及的,是苏派建筑轻灵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远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在汴京(开封)大兴土木,在平江府(今苏州)设置苏杭应奉局,反映出宋代帝王对香山帮技艺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香山帮匠人又多次参加了中央与地方的一些重大工程,在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的三百年中还出现了征用吴郡(苏州)工匠赴京造园的热潮。

香山帮建筑的特点为结构紧凑、制作精巧、布局机变、色调淡雅。梁架结构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圆作、扁作、抬梁、穿斗灵活运用。园林中的建筑装修朴实雅致,各类装饰形式丰富,品种繁多,但并不杂乱零碎,如仅门窗就可分为墙门、框档门、将军门、矮挞门和长窗、半窗、和合窗、纱隔等等,另有栏杆、挂落、飞罩等多种辅助设施。这些建筑饰物造型玲珑,工艺精致,极具灵动感,赋予建筑很高的艺术品位。另如屋顶瓦面的铺设和各种屋脊堆塑的使用,也体现出匠师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想象力:游脊、甘蔗脊、雌毛脊、纹头脊、哺鸡脊、哺龙脊等式样各具特色,各种戗角、砖雕门楼、月洞门、漏窗等也都是争奇斗艳。地面的铺墁也是独特的建筑艺术,采用普通的砖、瓦,各种颜色的卵石、碎石、矿渣及人们废弃的缸、碗碎瓷片,以浓淡不同的色彩、繁简有致的纹理、构思巧妙的图案展现出不同效果和情趣。

苏式彩画也是香山帮的一大杰作,借助水墨、淡彩、匠心的构思和绘制,展示出一幅幅婉约抒情的作品,和江南的气候环境及风土人情十分和谐。

编辑推荐

相比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建筑艺术是一门实用性艺术,建筑实体、建筑空间及建筑活动首先缘起于人类对建筑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需要,渐次升华为精神和审美上的追求,但两者之间也并非泾渭分隔,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属性,它既具有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功能,同时又具有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社会功能和制度功能,还具有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