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三百年 : 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李硕-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594,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南北战争三百年 : 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编辑推荐

  写兵种、战术之细节,补正史、古籍之缺失

  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史书记载得往往不是那么详细,《南北战争三百年》试图弥补正史、古籍中的这些缺陷,意图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再度诠释魏晋南北朝战争历程。

  全面呈现魏晋南北朝战争原貌

  晋灭吴,隋灭陈,桓温、刘裕北伐……数场重大战役详细分析,还原冷兵器战争原貌。

内容简介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作者简介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  录

序言(张国刚)

前言

编 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第二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第二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第二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第五章 4—6 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二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第二节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第三节 先秦至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

第二编 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第二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第二节 560 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第二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节 刘裕伐南燕

  第二节 刘裕北伐后秦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三编 成功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总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节 拓跋珪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 世纪前期)

  第三节 420 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第二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第二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第三节 505—506 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第二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总结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第二节 宋、陈军人改立皇帝的选择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序言

  这是一本研究战争的学术专著。聚焦的时代,是秦统一之后,分裂割据严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作者不是叙述战争的故事,而是试图探讨在胡汉种族差异、南北地域差异这样两个特殊背景下,所进行的战争中的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从司马迁到司马光等史家都比较忽略的。

  本书有三个视角。一是兵种(骑兵、步兵)及其装备与相关战术的演进,作者会从先秦两汉的战史追溯其起源;二是通过这一时期南北之间发生的若干经典战例,分析战略问题以及战争中各种复杂因素(地理环境、军事技术、统帅素质等)的影响;三是讨论战争本身与各行为主体(政权)的关系,包括战备问题、财政问题、战争对政权运作的影响问题。

  中国历史古籍浩如烟海,军事与战争的著作也十分丰富,《新唐书• 兵志》更开启了正史中记载军事制度的传统。但是,即使是对于战争记载特别关注的《资治通鉴》,对于古代战争中兵种的运用、战术性细节的展开,也往往语焉不详。李硕的这部书,试图弥补其缺失,功不可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李硕是一个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一直以来,我带博士生,通常是与学生们商量选题,充分尊重研究生自己的意见,只有学生没有主见的时候,我才会给一个比较朴实的题目,供其参考。李硕的这部博士学位论文,是他自己读书得间的产物。本书虽然受到博士论文体制的限制,但是仍然能看出作者传神之笔。比如,作者认为西汉卫青、霍去病创立的骑兵冲击战术,用近距离搏杀对抗匈奴的远距离骑射,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在于他个人的骑射之长,不足以弥补所统部伍的短处,在匈奴人面前,顶多只是显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马蹬的发明、槊(长矛)取代戟,都适应了骑兵冲击战术的作战要求。又比如,作者对于步兵方阵的分析,对于“陷阵”在两军对阵中的意义,要言不烦,能洞解史籍中许多不甚了然的记载。我相信,阅读本书的读者,重读《资治通鉴》书中关于汉唐时代的战争记事,会有很多的助益。

  当然,战争问题不只是军事问题,战争其实是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政权内部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谈论战争与政权的关系问题时,就会涉及十分复杂的因素。作者在这一部分,试图超越战争的技术层面,进行深入讨论,虽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却用自己的洞见启动了读者对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博士毕业后,李硕本来可以留在内地高校,但是,他选择到西北边陲去工作。我能理解,因为我知道他是有情怀的人,有自己很高远的理想,有自己的学术和文化追求。这些年我们虽然难得见面,但是,我知道他一直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耕不辍。我猜想面对历史的古战场,李硕一定也会思考本书中他的那些推断和讨论,因此本书已经比较当年的博士论文有了新的灵感。

  现在,这部博士论文就要付梓了,应李硕的要求,我写上以上这些话,表达对该书出版的祝贺之意。

  是为序。

  张国刚

  2016年12月10日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在线试读
  章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汉末北方军阀对骑兵的建设和运用
  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军队进入洛阳,揭开了东汉末年大战乱的序幕。当时,董卓所部只是一支不满三千人的步、骑兵兼有的部队,但因为其长期在凉州与羌人作战,招纳了很多边地少数民族骑兵,战斗力很强,所以能够震慑、兼并京师的禁军,控制朝廷。时人恭维董卓说:“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这些来自并凉二州的异族骑兵就是董卓军队的中坚。在董卓退回关西,遇刺身死后,西部军人势力分化,经常陷入互相间的内斗,再也未能主导中原政局。211 年曹操准备征讨关西的马超、韩遂时,还在担心“关西诸将,恃险与马”。但此时曹操已经击败了东北的乌桓族,招降了大量骑兵,所以能成功平定关西。
  在内战初期,控制幽州的公孙瓒骑兵实力强。因为幽州与北方匈奴、鲜卑、乌桓、东胡等游牧族区域相邻,历来战争不断,当地的生活方式也有些接近游牧族,且盛产骑兵。史书公孙瓒的传记中未提及他部下中是否有来自北方民族的骑兵。但刘备在崛起之初曾在公孙瓒部下效力,当公孙瓒与袁绍作战时,刘备负责在青州对抗袁绍,当时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乌丸即乌桓,这些乌桓杂胡的骑兵应当是公孙瓒拨付给刘备的,所以公孙瓒骑兵中应有不少异族成分。
  乌桓原本是数个独立的所谓“三郡乌丸”部落。和楚汉相争时匈奴冒顿的突然崛起一样,汉末动乱初起时,辽西乌桓首领蹋顿统一了三郡乌桓,“边长老皆比之冒顿”。袁绍和公孙瓒激战时,蹋顿与袁绍通婚结盟,一起攻灭了公孙瓒。“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袁绍虽拥有当时强大的骑兵武装,但在使用方面乏善可陈,终于在官渡被曹操击败。据说张郃曾建议袁绍“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即将曹操主力牵制在前线,同时派骑兵远袭其后方,但袁绍“不从之”。其实此说并不准确,因为袁绍在与曹操对峙于官渡时,曾派遣刘备袭击曹操的根据地许昌,但刘备迂回成功后并不愿与曹军作战,反而借机联络南方的刘表势力为自己扩充军力。可以说刘备此举是袁绍败亡的重要原因: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