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45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内容简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
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
这一年,他93岁。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
作者简介
雅克·巴尔赞是美国历史学家,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生于法国,1920年随父抵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读历史与法律。毕业后,从1927年至197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历任塞思·洛历史学教授、教务长和院长,其学生包括“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他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并且曾两度担任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主席。他一生致力于推行大学通识教育,把欧洲的博雅文化传统引入美国,对推动美国现代的通识教育贡献极大。
巴尔赞在众多领域建树颇丰,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有30余部著作,涉猎的内容包括历史学、哲学、科学、文学、音乐和艺术。他曾两度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批评家金奖,也因博学多才以及那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拥有的禀赋,被誉为“文艺复兴人”。
巴尔赞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学院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美国的公共知识生活,长期为《哈泼斯》《新共和》等众多杂志撰稿,是西方公认的“值得珍惜的知识分子”。直至今天,他对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的诸多思考,仍起着深远的影响。
2012年,巴尔赞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去世,享年104岁。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竞相发掘他留给后人大量精神遗产。
目 录
作者的话
序言 从目前的关切到本书的题材
部分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艺术家”的诞生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乌托邦主义者
史诗与喜剧,抒情诗与音乐,批评家与公众
横断面:1650年前后威尼斯所见
无形的学院
第二部分 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
君主制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规范的统治
横断面:1715年前后伦敦所见
奢华的景象
百科全书的世纪
横断面:1790年前后魏玛所见
被遗忘的大军
第三部分 从《浮士德》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
灵与智的结合
横断面:1830年前后巴黎所见
议会之母
事物驾驭人类
横断面:1895年前后芝加哥所见
精力的
立体主义十年
第四部分 从“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为预言家和小丑的艺术家
拥抱荒诞
大众生活和年代
前 言
作者的话
20世纪即将结束。进一步深究后,还会看到西方过去500年的文化也将同时终结。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应该依次回顾一遍我们这半个千年来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
我还可以借此机会为感兴趣的后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亲见亲历,但也许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面,并说明它们同那些广为人知的衰落现象的联系。不过,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喜欢阅读和了解艺术与思想、礼仪、道德与宗教以及这些方面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人。我揣想,这样的读者喜欢有选择的批评性论述,不喜欢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叙述。再进一步揣测他们的喜好,并且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尽量以口语的方式来写,只偶尔流露一点儿学究气。
本书与所知的一些出色历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盖的时间包括现在,所以我特别花了心思来安排书中各部分的次序。联系在文化史中至为重要,因为文化是一张由许多条线织成的网;没有哪条线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哪条线是在一个确切的日期,比如战争爆发或政权交替这类事件发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断的。通常被称为标志着新思想问世或文化方向改变的事件只不过是突出的标杆,而非界墙。在书中,我对这类事件时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划分并不取决于它们。各章节的划分是在重新思考过去,辨别出了清晰的格式后自然产生的。它们由四场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些革命彼此间隔大约100年,它们的目标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撰写此书期间,朋友和同事们常常问我花了多少时间准备。对此我只能回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不同的时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发现了意外的新天地,得出了与一系列定论相左的结论。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温了我发表的著作后,我看到可以把我的发现串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里面介绍了原来湮没在历史中值得了解的人物,也描述了已知人物的新特征,并对人们熟悉的观点,尤其是对关于我们今天的成就和麻烦的历史来源的流行见解进行了重新评价。
我不期望读者会十分满意。谁也不愿意听到自己长期信奉的观点受到质疑,更不用说找出理由来为一条曾经被奉行而现在却受到普遍谴责的原则或政策开脱——比如君权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们这个如此宽容、开通,而且意识形态如此厌恶暴力的时代中,如果想说明16或17世纪的时代特征有其道理,一定会触怒正直的人们。然而,如若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们对现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并不赞成君主统治,也不赞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应该已被摒弃的恶行。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表示,我没有从流于现行的偏见。在争取达到历史学家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对付我自己的偏见就够我忙的了。如果像兰克所说的,每个时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在人(作者注:“人”在全书中指任一性别的人,除非上下文表明它指的是第二种意思,即男人。使用此种措辞的学术原因在第82~85页中作了说明。)的眼中它至少应当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着客观。每个观察家都有某种方式的偏见,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对偏见无法警惕,或者说所有偏见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曲,或者说刻意控制偏见与对其大肆宣扬同样糟糕。比方说对艺术,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做到了“客观”,这是超然的步。第二步是避免贬低那些无法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然后还应把他人经研究做出的判断宣告于世。
因为我认为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与以前人们所认识的不同,所以我必须偶尔以我自己的名义发表意见并提出理由说明我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样文责自负不会使一些评论家因此把本书定为“一本固执己见的书”。我要问,哪本值得一读的书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亚当斯只是对吉本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的话,我们也不会珍视他的作品了。
关于己见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思考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对世界的转述,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同样,史学家提出的是对过去的看法。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有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坚实的基础。事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事实的选择和组合却因人而异。看法就是通过排列事实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来传达的。所有历史学家也正是以此种方式来补充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读几位不同史学家的著作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的错综复杂。要想准确无误地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诸上帝了。
谈到寓意,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书中使用的手法和符号。先说页侧引语的作用,这些引语是为了提供有关人物的“自我和声音”。它们就像杂志中常用的“摘句”——从文章中摘出来以吸引读者的句子。本书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补句”。插入引语而不加介绍是为了缩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谟给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说”、“马克·吐温谈到圣女贞德时说”这类字眼,否则引语结束时还要费笔墨收尾。我还利用这个小发明把不同的引语并列以达到对比和强调的目的。读者读完此书后会发现自己同时还欣赏了一部精辟妙语的选编。
同样为了简明起见,我用16C、17C这类字眼来指世纪(中译均作16世纪、17世纪。——编者注)。用早期、中期、晚期来更为精确地标明时间,尽量少用确切的日期,因为人物、著作和事件并非出现伊始就开始造成文化改变的。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题,即在一个时期内反复出现的思想和目标。思想在书中作了阐述,目标则寓于所叙述的事件或趋势中。以后我还会细述主题的性质和范围。
为进一步帮助读者一窥全豹,用附有数字的(<)或(>)号指示某题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讨论的页数。为使读者从其他著作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启迪,我时时插入一句“参阅某某书”。这些书篇幅大多都不长。当写的是“可浏览某书”的时候,所指的是较长而值得翻阅的著作。我觉得这种参照方法要比通常在书后开列“供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更为有用。这些书有许多不是近期出版的,但它们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丝毫不减。不像自然科学,越新越好。除了前边的一条脚注外再无其他脚注。
虽然我谈到本书内容时采用的是作者常用的人称口吻,但其实它是一种大协作的产物。我这一生中从他人的思想中,从阅读中,从老师那里,从和我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谈话中获益匪浅,领悟良多;去各处的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艺术家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时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炼,享受心灵上的愉悦。当我想到这一切的时候,这来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简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这些给我以教益的人们一一列举,名单会有电话黄页那么长。我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机缘也是助我成书的一个因素:家庭背景、生活时代和出生地塑造和指引了我的写作;失眠和长寿这两个纯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闪即逝的见解有机会一次次重现而得以澄清确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出卓有新意的见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个思想和行为都起源于你死去了或活着的兄弟们的行为”。他这句自我警策的话坦率地说明了他作为作者所处的地位,也确定了撰写历史著作的原则。
编辑推荐
30岁构思,55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文化史经典之作全新再版,详细审校和修订,排版和纸张更佳。
一册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思想卓越,论点独特,融会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充满了睿智而理性的论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
荣获200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誉为“西方博雅传统的新杰作”。“只有博学多才的巴尔赞才能写出的传世巨著”,《纽约时报书评》言简意赅地评论本书:不多说了,本书太棒了。
华人学者撰文盛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结晶。夏志清、李欧梵、梁文道、甘阳和张闳等华人学者和作家盛情推荐。
畅销全球的文化史经典。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亚马逊五星强力推荐;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选书。在亚洲,入选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重量出版”和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媒体一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