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大师课(共3册)》邓小南-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1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中国通史大师课》

内容提要: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OO读本。

作者简介:

邓小南,1950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学术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等,曾在海外多所大学讲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中国通史大师课(1)》
OO章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溯源 许宏
OO节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吗?
第二节 二里头的中国之O
第三节 从二里头探寻早期中国
第四节 大国重器:青铜器的宏伟工程
第五节 青铜催生中国
第六节 大都无城:早期王都是什么样子的?
第七节 营国之路:走向辉煌的中国都城史
第八节 幽冥世界的讲究与秩序
第九节 中国诞生的地理空间
第二章 华夏文明初兴 刘国忠
OO节 人文初祖
第二节 禅让制度
第三节 从国天下到家天下
第四节 商汤灭夏与殷都屡迁
第五节 甲骨文的世界
第六节 武王灭商
第七节 成康之治
第八节 共和行政
第九节 平王东迁
第三章 从分裂到统一 黄朴民
OO节 战略格局的东西角逐
第二节 学术思想的分合大势
第三节 文化精神的文武兴替
第四节 晋楚争霸与吴越兼并
第五节 以仁为本与兵以诈立
第六节 从吴越兼并到秦扫六合
第四章 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干春松
OO节 人类群星闪耀
第二节 儒家:长夜中的光辉
第三节 孟荀:大丈夫与性本恶
第四节 被忽略的墨家
第五节 五千言中见大千
第六节 法家:权术之道
第七节 神秘的阴阳家
第八节 名辩:白马非马乎?
第九节 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
第五章 秦汉相继,百代相承 王子今
OO节 秦的崛起
第二节 秦的统一
第三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第四节 秦直道:秦政的纪念
第五节 焚书坑儒
第六节 大泽乡OO
第七节 楚汉春秋
第八节 汉并天下
第九节 英雄歌哭:刘项的表情
第六章 波澜壮阔的大汉 卜宪群
OO节 刘邦与西汉的开国
第二节 文景之治
第三节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第四节 西汉中晚期的政局
第五节 王莽与新朝
第六节 光武中兴
第七节 东汉中晚期的政局与社会
第八节 党锢之祸与黄巾OO

《中国通史大师课(2)》
OO章 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OO节 回望魏晋南北朝
第二节 “三国”,哪三国?
第三节 三国鼎立的由来
第四节 全本魏晋禅让大戏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OO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第十一节 孝文迁都与太子之死
第十二节 开启隋唐的英雄们
第十三节 《世说新语》:“名士底教科书”
第十四节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第十五节 《荆楚岁时记》:民众节日的写真
第二章 一统化王朝的再形成
OO节 统一的再现与隋朝的灭亡
第二节 唐朝的建国之路
第三节 唐朝前期的南北兼容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封贡关系
第五节 安禄山叛乱的诱因与结果
第六节 士庶群体的嬗变
第七节 制度化建设与专业性治理
第八节 国家衍变与族群活动
第九节 唐朝的解体与法统的延续
第三章 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OO节 两税法和宫市:了解唐代经济的两条途径
第二节 从长安到汴京:唐宋都城的变化
第三节 从唐传奇和宋人笔记小说看唐代历史
第四节 唐代女性的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
第五节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
第六节 外来文化对唐代百姓生活的影响
第七节 道教、佛教、三夷教与唐朝政治的关系
第八节 使命与局限性:唐代医疗的发展与难题
第九节 唐代艺术的OO魅力
第四章 不可忽略的五代十国
OO节 何谓五代十国?
第二节 都城与地气:东北亚格局的变迁
第三节 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九国存续的经济基础
第四节 盛宴谁当与共:税繁役重的时代
第五节 从放妻书到“三寸金莲”
第六节 豪门世家的陨落与统治阶级的更新
第七节 温柔的告别:文学与艺术
第八节 《清明上河图》的前世今生:从坊市到街市
第九节 故国何须回首:走向统一的道路
第五章 大宋王朝的兴亡
OO节 赵匡胤与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斧声烛影”之谜
第三节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第四节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第五节 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第六节 内外交困下的靖康之变
第七节 不平等的和平:绍兴和议
第八节 失败的宋孝宗北伐
第九节 宋蒙之战与南宋灭亡

《中国通史大师课(3)》
OO章 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OO节 概述(上篇):帝国的辉煌与苍凉
第二节 概述(下篇):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第三节 防弊之政:宋代的“祖宗之法
第四节 科举制度:新型士人的出现
第五节 文官制度:权力机制与制衡
第六节 信息渠道:多种途径的沟通方式
第七节 开创的活力:儒学与文学
第八节 雅俗兼资:士人的文化活动
第九节 化民成俗:社会风貌的演化
第二章 大元王朝的统治
OO节 蒙古的崛起
第二节 蒙古版图的扩张
第三节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第四节 元朝中后期的政治
第五节 元朝的国家制度
第六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
第七节 元朝的对外关系
第八节 元朝的经济与社会
第九节 元朝的文化
第三章 内敛的明代中国
OO节 贫寒天子与内敛的明代中国
第二节 “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边疆开拓
第三节 郑和下西洋与消逝的传统航海时代
第四节 “三杨”与明朝的OO
第五节 多面的宦官与被误解的历史
第六节 王阳明的疏离与OO
第七节 明长城的是与非
第八节 “倭寇”“板升”与走向远方的明人
第九节 晚明中国的救亡图存与走向崩溃
第四章 康乾时期的清代中国
OO节 关于“康乾盛世
第二节 收复边疆与有效的行政管辖
第三节 西师与新疆、西藏的统一
第四节 朱批奏折与军机处
第五节 用人理念与风格
第六节 惩贪与治吏
第七节 小OO,大职能
第八节 经济家与精英官僚
第九节 文字狱和闭关锁国
第五章 四组关系中的近代中国
OO节 超稳定中国的崩溃
第二节 水土不服的传统与现代
第三节 价值观的大作战
第四节 革命是中国的传统吗
第五节 改革是不是革命之母
第六节 清末民初革命与改良的角力
第七节 走出帝制是历史的偶然
第八节 近代史上的思想启蒙
第九节 救亡压倒启蒙

精 彩 页:

OO节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吗? 

中国历史,总得有个起源,究竟该从哪里算起呢?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如果按照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的O早的王朝从夏朝算起,中国历史也不过4000年左右。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是几千年呢? 
“五千年”的说法与同盟会 
其实,“五千年”的说法与OOO等成立的同盟会有关。 
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祭祀黄帝的祭文中,OO次明确把黄帝作为汉族人民的祖先和民族象征。此后,黄帝又从汉民族的祖先升华到全中华民族共祖的OO地位,这其实是现代中国一系列社会政治重建的结果。辛亥革命后,OOO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可是,连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没有明确黄帝在世的具体年代,OOO这个各省通电中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OOO这个通电的年代数据,据说来自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报纸《民报》。在清末民初,中国曾经兴起一股“黄帝热”。有人推测《民报》采取了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的说法,认为黄帝纪年接近5000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这个观念其实是很晚才形成的。 
这个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中国近代这多灾多难的100多年里,中国人失去了以往高度的自尊、自信。我们被打得清醒过来,清醒之后又颓废,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在那个时候,中国太弱了,必须建构起一种民族主义的统一感,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抗外来的西方文明,来建构国族认同、文化认同,于是我们把中国古典文献中传说时代的一位圣王——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作为中国人,本身会有这种在救亡图存的环境下生发出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我特别理解清末知识分子把黄帝作为中国5000年历史开端的心态,这种对共同祖先的追溯,这种寻根问祖的工作,是当时的中国人不得不做的。 
寻根问祖的考古人 
我们考古人对于上古中国的认识和建构,也是一种寻根问祖,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在追求史实复原和建构国族认同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我们的国族认同建构在迫近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呢? 
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从考古学的视角看,那么狭义的、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就只能上溯到距今大约3700年的时候,从作为核心文化的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开始算起。广域王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国家形态的特征在于拥有较为广阔的管控范围,国家统治者也具有相对有力的控制权。 
对于我们熟悉的广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我更愿意用地理的概念把它称作“东亚大陆”,因为在我所阐述的距今大约3700年的时候,是没有一个庞大的“中国”存在的。在东亚大陆这个地理板块里,O初OO作为核心文化的一个政治实体,不管是叫广域王权国家,还是叫“国上之国”,它只是产生在被我们称为中原的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里。O初的东亚大陆是“满天星斗”的状态,族群邦国林立。 
现在,我们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发展程度、用社会组织形态来划分大的时代。 
在东亚大陆这块土地上,O先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或古国)时代,也就是没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就是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到了那个时候,以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二里头集团”出现了,它是广域王权国家的先导,可能是夏王朝的遗存,而后商王朝出现了,但它们顶多是盟主,而不具有像后来的帝国郡县制那样OO的行政统驭权。到了秦汉时代开始的帝国时代,就是一统、一体化了。基本上是这样三个大的阶段。这其中,二里头和秦王朝是两个大的节点。因此,我们说二里头是O早的中国,意味着在二里头之前,并不存在更早的作为中央之邦的“中国”特征。 
二里头:O早的中国 在    我看来,二里头就是O早的中国。要论证这样一种观点,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甚至要挑战许多人的认知,还要接受别人的质疑。那么,我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能不能站住脚呢? 
我们学术界有一个概念,就是China before China,也就是“中国之前的中国”。如果说二里头是O早的中国,那么在二里头之前,没有哪一个政治实体可以称为中国,因为那些区域性的文化或原初的文明基本上都没有突破具体的地理单元,比如一条河流的流域、一个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没有突破这样的自然地理框架,因而它们只是区域性的文化。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当时东亚大陆的政治态势和现在的欧洲也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邦国林立,而不是说有一个大的作为核心文化的政治实体。先秦文献《左传》中,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就是大禹召集诸侯会盟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万个国家。当然这是虚数,那个时候就是万邦林立、万国林立这样一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前中国时代。 
大禹治水,这只是个象征,还不能看作史实,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有社会整合了。